|
|
翻九层石海 共聚太白大梁
过万仙石阵 夜宿大爷海边
D5:西塬垭口 --大太白梁顶---大石河---万仙阵---雷公庙---跑马梁---大爷海
2010年10月5日,晴转多云
早上6点多,按时醒来了。开火做饭,煮奶、煮面、烧水、收账、装包,一切如常。
8点多开始出发,今天的旅程从“九层石海”开始。经过一夜的休息,昨日的不适,今天已经恢复80%左右。“九层石海”不知是否真有九层,只是感觉一个山头,爬上去之后,眼前又出现一个山头,如此重复了不知有多少次。其实习惯了鳌太的山路,这些便不足为奇,这里的石海总是这样,站在山下仰望,眼前是山顶,等你爬上这个“山顶”的时候,再抬头,眼前又是山顶。总之是不要给自己太多希望,但却千万不能绝望。
“九层石海”亦是无路可循沿着大石头跳来跳去,幸好今日无大风,避免了被“放风筝”的危险,但是依然不可轻视活动的石头,或因麻痹大意造成的摔落。多日来已渐渐习惯双杖敲在石头上的声音,伴着跳动的音符,在石头上跳舞,谁说不是一种享受呢?只是俗话说:夜路走多了容易遇见鬼。郁闷事还真让我给遇见了,由于一个不小心把左杖插进了石缝,重心失去平衡,由于事发突然且毫无防备,忙腰部用力想使个“千斤坠”,只是无奈脚下空间有限,无处借力,马步不稳,又加之背负过重,紧急时刻只好撒手弃杖,手按石壁才得以平衡。只是可怜了我那登山杖,眼睁睁看着它滑进黑洞洞的石缝,直到连影子都看不见。至此,第三件纪念品就这样永远留在了“九层石海”且无迹可寻。将到山顶,坐下来喘口气,“涛声”在兜里摸来摸去竟然摸出来一个橘子!X!崇拜,简直就是魔术师,这两天对水果的期盼,那叫一个热切!连扔橘子皮的动作都那么优美,最后一人一半,两个字:得劲!说起这个橘子不得不又想起了犀牛,心里闪过一丝担忧。这个橘子是进山后犀牛为了减负,每人发了一个,当时我把橘子塞来塞去没处放,于是就地剥皮抽筋,直接吃掉了。没想到“涛声”竟把它保存到现在,老驴果然有其过人之处,令我仰望。
穿越“九层石海”到达山顶用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这里就是有名的大太白梁。大太白梁山顶矗立两根木杆,这是几天来见到的唯一“近人类文明”构筑物,颇感亲切。有人说站在这里就是成功人士的标志,因为到达了这里,往后的路程就没有太大的强度了,而且手机有信号(视接受能力而定)。抓紧时间拍照留影后,直奔大石河上游,一路下坡,过松树林是遇到的唯一难度,个子高有时候不是什么好事,过洞钻林子一直困扰着我。
今天出发时由于没有水源,每人只保留了1矿泉水瓶水,到了大石河上游就必须补充一下了。快下到大石河营地的时候发现一水窝子,死水,发黄,继续前行寻找,走不远发现了活水,确切地说应该叫听到了活水。水在一片大石头下咕咕流动,却怎么也取不上来。无奈只好放弃,继续前行,一片草甸里布满了大小水窝子,但都是死水。有的清澈有的变色,眼看前方又要拔高,怕没有水源,其实往前走不远就有活水取水点,以后再去就知道了。于是就地开灶烧水。一包奶煮了一人喝了半锅,然后把矿泉水瓶装满。
依着草堆斜躺在茫茫草甸中,微风拂面,阳光洒在身上,让人感觉懒洋洋地。使人恋恋不舍、恨不得时间就此静止。思想在一通徜徉与云游之后,回归现实,依旧扛起背包上路。前方是一片缓坡上升,坡上地面多为草地,这里的草地与平时想象中的草地有所不同,这里的草一小堆一小堆地成簇生长,踩在上面非常不平,时间久了感觉脚很难受。所以我尽量踩石头向前走,上去之后便是著名的万仙镇。
万仙镇,布满各式各样的玛尼堆。场面壮观,气氛庄严但不失趣味性。此时,天空的云渐渐变多,似有变天之势。下包、拍照、堆石头、祈福、上包须臾之间一气呵成,下一站,雷公庙,地势平缓,很好走,走在这样的石塬之上感觉苍穹触手可及,白云从耳边擦过,心情倍感舒畅。
雷公庙。在一圈低矮石墙的围护下,显得破败不堪,显现不出一点往日的辉煌。全木结构,顶棚破烂,在几根木柱的苦苦支撑下,摇摇欲坠。真担心山上风大雨急,那天便轰然倒塌了。路过雷公庙,没有逗留,匆匆向前赶路。但回忆起来,雷公庙边的石堆里似乎扔了不少破瓶烂灌,印象颇为深刻。过了雷公庙便是传说中的跑马梁。
来到跑马梁,第一感觉是人明显多了起来,一问之下有太白山“南南穿越”的,也有“北南穿越”的,不管认不认识大家混在一起,有的向西有的向东,像赶集一样热闹。跑马梁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可怕、那么难走。顺着石头上所指示的箭头前行,并不怎么费劲,毕竟地势相对平坦,坡度不大,比较节省体力,当然这是在能见度较好的情况下。观察了一下地形,跑马梁地势开阔,起伏不大,周围环境相仿。如果跑马梁上起了大雾的话,也确实不容易确定方位,好在主路已经被踩出路的形状。
在快到拔仙台的时候,遇到一岔路口。左边一条路,可从拔仙台山下绕到大爷海;右边一条路可直通二爷海与拔仙台,当然也可绕回大爷海,只不过两条路之间隔一个拔仙台而已。当时有位向导坐在岔路口指路,防止队员走错路。我走过去问路:老乡,请问去大爷海是走这条路吗?指着右边的那条,结果招来了个爱理不理。嗯,了一声便没有下文了。掏向导费跟不掏向导费的差距竟然这么大,唉,总算又回到人间了,又真切地感受到了世间人情冷暖。朝着右边的路一阵猛走,在一个垭口处,看到左前方是上拔仙台的路,右侧山腰是一个高山湖泊。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哈哈,大爷海!只是疑惑,没有传说中的板房。由于决定把背包放在大爷海,轻装上拔仙台,所以就没有多想直奔这个湖泊而去。等到的时候,傻眼了,见一石碑,上书“二爷海”三个血红大字!我的天啊,跑错地方了。赶紧回忆地图上“大爷海”的位置。最终确定大爷海在拔仙台的另一边,并且确定了大方向。所以,既来之则安之,在二爷海周围的破庙转悠了一会。
二爷海地处拔仙台的南侧偏东,此处有破庙几座,破钟铁片遍地,由钟上铭文得知,铸于道光元年,看来这些石庙有些年头了。周围的石头上写满了什么此处风大,不能扎营什么的字样,当时就觉得其中有猫腻。既然此处不是大爷海,那么短暂逗留之后还要赶时间去大爷海扎营呢,刚一回头看见石碑后面竟然有两个大饼。“涛声”一看,可来劲了,非要拿到庙里敬山神爷不行。说来也奇怪,大饼放下,转身还没有走到下来时的垭口,感觉身后异样,回头一看一阵雾气由二爷海方向腾起,滚滚翻腾清晰可见,“涛声”惊呼,山神爷显灵啦!!!这片雾气须臾间便将拔仙台完全笼罩。这拔仙台是上不
了了。于是打算在拔仙台山下扎营。结果来了一个大爷海的“工作人员”,说这里风大不让扎营。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除了大爷海其他地方风都大,均不适合扎营,只是大爷海扎营收费30元。本来还想跟他硬硬脖子的,但是考虑到:1、在人家地盘上,一切低调为妙;2、需要问问第二天下山的路。所以就让他带路,直接来到了大爷海。
大爷海,地处拔仙台北侧,高山湖泊。此地四面环山,藏风聚气,背靠高山,脚踩深谷,风水宝地也!看见了板房,并且冒着炊烟,一股煮面条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陶醉。问了价钱,问:住一晚多少钱?答曰:住宿60元。问:那扎帐收费不?答曰:收30元。问:面条怎么卖?答曰:15元。问:一碗还是管饱?答曰:一碗。问:有可乐没有?答曰:有,在厨房,15元。一忍再忍,最终没有把钱掏出来,问了第二天的路之后,回到帐篷煮面条。一夜无话。
今天出发时带水0.5L,中途补水0.5L,最后1L水全部喝完,刚好够。由于今天进入“安全”路段所以没有备用水。
晚饭,面条,冲了一包奶喝,泡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