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隗村民介绍说:大隗镇十字街过去有一汉代古槐,三人合抱,北有六臂铁佛神庙,南有大隗真人祠,祭祀大隗真人,黄帝向大隗真人求教治理天下的道理,邑人设祠以祀之。西汉初年,大隗设乐华邵庆府,现大隗镇变电站处过去叫邵家寨,有邵姓居住。西汉末,卓茂任密县县令,精心治理,使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蝗不入密境。卓茂卸任时,百姓跪拜道旁,日不出境。他为什么能精心治密、洁身自好呢?就是他娶了隗氏女为妻。隗氏女掌事有方,辅佐卓茂治密成效显著,修卓君庙以祭祀卓茂,以地名大隗镇纪念隗氏女。
大隗镇系金代置镇,可是以“大隗”地名出现始于秦代。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全国实行统一的度量衡,颁布“始皇诏”令行天下。现存于南京博物馆的“大隗铜权”即是使用大隗的名字,铜权似秤砣,呈八角形,上铸秦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九年统一度量衡铭,要求每斤的重量控制在铜权的标准上。在其铜权顶部横梁上左右铸刻有“大 ”篆书字样,“大 ”又名“大隗”。作为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县治机构在哪里?当地人认为可能就是现在的大隗镇。因为秦始皇兼灭韩国(当时密属韩)到汉刘邦二年建密县,这段时间密县的建制还没有明确,为了行使县一级的权力,使秦朝皇帝的政令畅通,就需要以“大隗”的行政机构向下贯彻实施。所以,“大隗铜权”印证当时古密国故地的“大隗”曾是没有明确的县级机构,或者说在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就设过“大隗县”,而汉刘邦时定名为“密县”。
大隗镇古为密国国都和县治所在地,其建筑与其他县城有别,一般县城为四门四关,而大隗古县城为九门九关。过去街道狭窄,只容车马、轿乘通过,中街有“三步三座台”之说,又有“三山一眼井”和“一步三眼井”的遗迹,意思是说街道窄处三步就是房门口的门台和三座房山处有一眼吃水井。
作为曾经的县治,大隗历来都是手工业发达的繁华之地,南关粮管所处是“黄帝庙”址,其左为“机神庙”,为祭祀黄帝夫人嫘祖,因为嫘祖教民植桑养蚕,其周围乡村种桑养蚕较多,清朝年间大隗街丝绸织机多达一百多台,成品由商人贩运至山西太谷,所以“机神庙”祭祀的嫘祖是当地的崇拜之神。
刘邦设置了密县县治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西汉沿袭秦制,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地方上设郡,郡有郡守、郡尉等职,分掌政、军,监察之权。县分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刘邦在称帝前,被项羽封为汉王,驻陕西南部汉中,曾征伐关中,先打败了驻守西安以西的雍王,接着又打败了驻在西安以东的塞王和驻在陕北的翟王,统一了关中。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军从关中出发东征河南,驻在洛阳的河南王申阳投降,韩王昌继续顽抗,刘邦命令韩信率军把他消灭。刘邦东征取得重大胜利后,在秦三川郡的基础上设置了河南郡。河南郡郡治在现在的洛阳市东北,辖区约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洧水、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等地。
河南郡设立后,凡河南郡范围内的地方,陆续设县。在设县的问题上,西汉政府坚持了两条原则:凡在秦朝已经设县的,沿袭秦制不变,仍维持原来的建置和名称,如荥阳、巩县、新郑、京县(治所在今荥阳县东南)、平阴(治所在今孟津东北)、阳武(治所在原阳县东南)、苑陵(治所在新郑东北)等。凡没有置县的,重新确定县的建制和名称,如密县、偃师、中牟、开封、成皋(治所在今荥阳汜水镇)、平县(治所在今孟津县东)、河南(治所在今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缑氏(故治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卷县(故治在今原阳县原武镇西北)、原武(治所在今原阳县)、谷成(故治在今洛阳市西北)、故市(故治在今郑州市西北)、梁县(故治在今临汝县东)等。
密县在建县之前,刘邦曾给大臣萧何等人说:“在秦新密邑设县,叫什么名字、县治建在什么地方请你们出主意,想办法,把这件事办好。”大臣们接受刘邦的旨意后,先外出查访,在访问过程中,有些老百姓对他们说:“在县境西南方,有一座雄伟高大的山,叫密岵山,是洧水南岸群山之首,最为高大,据说,古代密国就是以此山命名的。”大臣们听后,便前往密岵山察看,他们看到密岵山确实雄伟高大,主峰隐蔽在后面像堂屋,还有两个小山峰排列两边如侧室,山峦青翠,草木茂盛,煞是好看。他们又引经据典,在《尔雅·释山》中查到“山如堂者密,多草木者曰岵”,遂把密岵山定为密县的名源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