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户外-河南户外联盟-中部户外联盟-河南旅游-河南驴友

搜索
快捷导航

Model推荐领队活动更多>

楼主: 大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沁园春·盘谷怀古

[复制链接]

85

主题

1169

帖子

1991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991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4:0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样有如此翔实注解的诗,很长见识。先顶一下!
山猫! 发表于 2010-1-14 08:55

的确如此。
我在写此词时,查阅了大量资料,也长了不少见识。
12#
发表于 2010-1-14 21:1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好贴该顶
13#
发表于 2010-1-15 08:42 | 只看该作者
问大海:“李愿”是何人?和韩愈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归盘谷呢?

14

主题

1075

帖子

4328

积分

博士生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328
14#
发表于 2010-1-15 09:57 | 只看该作者
顶顶
.........

85

主题

1169

帖子

1991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991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0:24 | 只看该作者
问大海:“李愿”是何人?和韩愈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归盘谷呢?
山猫! 发表于 2010-1-15 08:42

回山猫:李愿乃韩愈的朋友,不愿做官,来此隐居。
为方便了解背景,特将韩愈和乾隆两人的文章粘贴如下。

85

主题

1169

帖子

1991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991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海 于 2010-1-15 10:26 编辑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原文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於人,名声昭於时.坐於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用力於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於山,美可茹;钓於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於前,孰若无毁於其后;与其有乐於身,孰若无忧於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於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徼幸於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於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於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译文:
  太行山的南麓有个叫盘谷的地方。盘谷中间,泉水甜美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居民稀少。有人说:因为它处在两山环抱之间,所以叫有人说:这个谷,境地幽静而山势险阻,是隐居的人盘旋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隐居在这里。
  李愿曾经发过这样的议论:人们称之为大丈夫的,我太知道了。那就是要施利益恩泽于人,让自己的名望声誉昭著于世。他们坐在庙堂朝廷之上,任免文武百官,辅佐天子发布诏令。到了外地,就树起旗旄,罗列着弓箭,武士在前面喝道,随从把路都堵塞了,供应服侍的人,拿着各自的东西,夹道奔驰。喜有赏,怒有罚。才智杰出之士拥满跟前,道古称今地赞扬他们盛大的功德,教对方听起来很入耳而不厌烦。此外还有那些眉毛弯弯脸蛋儿丰满的美人,声音清脆而体态轻盈,外貌秀美而内心聪颖,飘动着轻轻的衣襟,低拖着长长的袖子,扑面粉白而描眉黛绿,舒适地养在一列列的后房里,失去依仗而妒忌别人受宠,为了博取怜爱而斗美争妍。这就是那些被天子赏识、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倒并非厌恶这些而故意逃避,只是人各有命,不可能侥幸得到。
  要是在草野之间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可以望远,一天到晚坐在茂盛的树林里悠然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从山上采来的,甘美可口;从水中钓到的,鲜嫩可食。生活作息没有一定的时间,只要舒适就行。与其当面听到赞誉之辞,不如背后不遭人毁谤;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不受官车官服的束缚,也没有遭刀锯刑戮的危险,天下治乱不须知道,贬谪升迁一概不闻。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了。
  另外一种人则在公卿的门前伺候,奔走于势利途中,脚刚迈出又犹豫不前,口刚张开又嗫嚅不语,处于污秽之中而不知羞愧,触犯刑律而将遭诛戮,即使这样还想万一能侥幸发迹,直到老死而后已,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
  昌黎韩愈,听了这番话而不觉心气为之一壮,就敬他的酒为他唱了这首歌说:盘谷中间,有你先生的家园。盘谷的土地,可以种植。盘谷的清泉,可以洗濯可以盘桓。盘谷山势险阻,又有谁来争夺你先生的住所?又幽又深,空阔得能广为包容;又弯又曲,走过去又绕回到原处。赞叹盘谷的乐趣啊,快乐久长。虎豹的脚迹远去啊,蛟龙逃遁深藏。鬼神守护着啊,呵禁不祥。注意饮食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啊又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辖上好油啊还喂好我的马,跟随先生你去盘谷啊,让我一辈子在那儿栖息徜徉。
  背景
   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韩愈的赠序非常有名,这篇尤为历代称道。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本文的写作时间比《师说》早一年,风格却大不相同;阅读时可结合这两篇文章各自的写作背景,在内容和写法上做一些比较。

85

主题

1169

帖子

1991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991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海 于 2010-1-15 10:30 编辑



乾隆皇帝 公元1769年作 行楷书盘谷考证
    原文
    济源盘谷考证。读书所以明理,修身,制事也。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余以为在渊明则可,在他人则不可,彼其高尚避世,理有所不必明,身有所不屑修,事有所不足制,故可耳。若予之读书,凡涉疑必求解其疑而后已,此或有合于韩昌黎解惑之说乎。昌黎之《送李愿归盘谷》也,其事本在济原,只以盘山亦有盘谷,而太行山实为天下之脊,西南发昆仑,东北走辽海,盘山亦在太行之阳也,故予向居田盘,每假借用之,而昌黎诗中所云:燕川方口。又雅合田盘之境,然无以证其实,终属疑似,且不知济源之果有盘谷否也,因命豫抚阿思哈亲至其地访焉。至则若谷若寺,若李愿之居,若韩愈之文之刻于石者,一一详绘以进,于是憬然悟曰:盘谷实在济源而不在田盘,予向之假借用之者,误也。岂惟予误,蒋溥等之辑《盘山志》二三其说,而未归一是者,非不明于学,则有所面从,亦误也。夫古人事迹,亦何系于今时而有如适所云者,则予不惟憬然悟而且惕然惧矣。予故曰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在彼则可,在他人则不可,而在为人君者,益不可。因书其事,命于济源田盘磨崖两泐之。乾隆己丑(1769年)仲夏月中澣御制并书。
    背景
    《济源盘谷考证》一文,作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为乾隆皇帝御笔亲书。当干嘉之世,文狱严酷,士心警惕,于是考据之风兴焉,成一时之学术风尚。清高宗乾隆皇帝素以文治武功自喜,政暇每弄风雅,诗文流连,所作传世颇多,此文即为一例。此文名为考证古地名之确切所在,实文蕴深意,乃欲以文章警惕臣工,凡事必求甚解,切不可磨棱政务,为学如此,为政更需如此。是故万机宸翰之余,详密考证,亲自为文,以为表率,其用心之良苦,不可谓不深切,文以载道,斯之谓也。
    *人韩愈有《送李愿归盘谷》,盘谷一地,由此著名。然则太行山之盘山有『盘谷』一地,河南济源亦有『盘谷』一地,于是乾隆命豫省巡抚阿思哈亲临济源实地访查,终于探得真相,由此结论,韩愈送李愿归隐盘谷应在河南济源。并且犹为可贵者,皇帝文中自我检讨,所谓『予向之假借用之者,误也。』所谓假借,即高宗尝居于太行山田盘一地,诗文有提及『田盘』一处时,往往用盘谷称之,既然盘谷实在济源,则假借就成错误。对于乾隆而言,这样自承有误,也是难能可贵的。然而更为可贵的是,非但为文,且命人将此文刻于济源与盘山两处,以垂诸后世。今两地旧址,尤存乾隆《盘谷考证》一文摩岩石刻。即文中所谓『因书其事,命于济源田盘磨崖两泐之』。泐者,刻也。
    又及,乾隆此篇考证文章提及『盘山』,又云『田盘』。实则『田盘』。即盘山,在京兆蓟县西北,古有田盘先生隐居于此,因名『盘山』。清圣祖,清高宗皆屡幸于此,建行宫曰『静寄山庄』。故乾隆文中有云:『盘山亦在太行之阳也,故予向居田盘,每假借用之』。
至于济源之盘谷,在河南济源县北,唐时李愿隐居于此,地以文名,文即韩昌黎之《送李愿归盘谷》。
    乾隆文中,提及豫抚阿思哈。按阿思哈(?-1776),清满洲正黄旗人,萨克达氏,雍正四年,由官学生考授内阁中书。乾隆间历任江西,广东巡抚,云贵总督,屡以错谬,贪婪,畏难得罪,仍再起用。查《清代职官年表》可知清乾隆三十四年,阿思哈在豫巡任上。又提及蒋溥(1708-1761),清江苏常熟人,字实甫,又字恒轩。蒋廷锡子,雍正八年进士,授编修,累擢内阁学士,乾隆间历吏部侍郎,湖南巡抚,官至东阁大学士,善画。乾隆于本考证文章中云『蒋溥等之辑《盘山志》二三其说,而未归一是者,非不明于学,则有所面从,亦误也』,字里行间,已有谴责之意。
    通观乾隆此册书法,通篇一百三十二页,一页三字,总计三百九十多字,字大如斗,笔力沉稳老健,结体洒脱,流畅遒媚。乾隆书法宗元人赵孟俯,得其雍荣华贵之态,此册复以颜鲁公笔法参融化之,以壮其风骨,更觉气魄不凡。兼之纸润如玉,墨凝似漆,纸墨俱佳,所谓『乌,方,光』,三妙俱得,『分行布白,纵横合乎阡陌之经,行笔着墨,浓淡灿乎珠玉之彩。缩子昂,鲁公于分厘之间,运龙跳,虎卧于格式之内,精能工巧,遏越前载』。故尔观之益觉有庙堂之气象,非一般习书所能体现之气质。钤印:乾隆御笔,所宝惟贤。
18#
发表于 2010-1-15 11:37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谢谢大海!收藏了!

5

主题

364

帖子

2262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262
QQ
19#
发表于 2010-1-18 12:50 |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0-1-18 14:24 | 只看该作者
抽空再专门去一次盘谷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