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园春·盘谷怀古① 
 ———————————————————— 
 胜迹名山②,气势磅礴,谷状若城③。 
 看依山古寺,恢弘典雅;云崖御笔,洒脱雍容④。 
 草木欣欣,晴烟袅袅⑤,欲盖三山五岳峰。 
 谁知此,竟直辖三省,中外驰名⑥。 
 ———————————————————— 
 
 山河如此娉婷, 
 令骚客官僧俱慕倾。 
 叹昌黎赠序,直抒志趣⑦;乾隆作赋,以警臣工⑧。 
 一代君王,尚能自咎,考据之风焉不兴⑨? 
 千古鉴,概为学为政,精益求精。 
                                                            2010.01.09于盘谷寺 
 注: 
 ①盘谷:地名,也是寺名,位于市区东北12公里的太行山南麓。谷以文名,因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和乾隆皇帝的《济源盘谷考证》等文章而闻名。寺以谷名,盘谷寺在中原地区创建时间最早,它比举世闻名的少林寺(公元495年)、大名鼎鼎的开封相国寺(公元555年)都要早好多年,始建于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②胜迹名山:为乾隆皇帝御书真迹,泐于盘谷寺东侧后山之千尺崖上。乾隆在作《盘谷考证》的同时,并亲书盘谷 “名山胜迹”封号。 
 ③谷状若城: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云:“太行之阳有盘谷……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盘谷,北靠太行,南俯燕川,西耸陡崖,东矗磨脐,峰连山接,状若环城,故称“盘谷”。 
 ④云崖御笔:即指乾隆皇帝御书的行楷《济源盘谷考证》之摩崖石刻,字大如斗,笔力沉稳老健,结体洒脱,流畅遒媚。乾隆书法宗元人赵孟俯,得其雍荣华贵之态。 
 ⑤晴烟袅袅:济源九景之一,人称“盘谷晴烟”,多发在夏秋两季早上日出之时,似云似雾,又非云非雾的烟带,如白练,似棉絮,顺着太行山腰,从东向西飘去,成为一道亮丽的天象奇观。乾隆皇帝的“ 乘闲策马款禅扉,流丽千林扬晓辉。铺谷轻烟白如絮,落崖飞瀑响于徽。寺犹法性风幡动,室岂维摩花雨霏。不是济源经考证,至今假藉未知非。”及清代诗人程政的“非云非雾谷底里,无端浓淡自消盈。青山断处笼图画,白练拖来养素清。双鹤重开天欲晓,一梨耕破雨新晴。欲从李愿归深隐,别有人间乐太平。”等诗篇,均是描写此景的。 
 ⑥直辖三省,中外驰名:据寺中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古峰和尚主持寺院时,称“十方大盘谷寺”,香火极盛,闻名遐迩。法属寺院40余座,管辖豫、晋、皖三省,可谓中原乃至豫晋皖三省的佛教中心。对当时传扬佛教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因此成为中州大地,乃至日本、东南亚人们心目中的名寺。 
 ⑦昌黎赠序,直抒志趣:昌黎即韩愈,我市邻县河阳(今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这篇赠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⑧乾隆作赋,以警臣工:《济源盘谷考证》一文,作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此,乾隆皇帝虽然名义上是做文章,实际上是告诫官员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认真办事,不得懈怠。“实文蕴深意,乃欲以文章警惕臣工,凡事必求甚解,切不可磨棱政务,为学如此,为政更需如此。” 
 ⑨一代君王,尚能自咎,考据之风焉不兴:乾隆皇帝以其九五之尊,尚能公开承认错误,自己责备自己, “于是考据之风兴焉,成一时之学术风尚。”清代乾隆、嘉庆两朝考据之学最盛,后世称为考据学派或乾嘉学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