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好景虚设 于 2010-2-23 21:16 编辑
《禹州山志》:“环禹皆山。西北导自嵩山,颍水间之,分为二支:颍北诸山,发自太室,由登封阳城山西来,环禹北、东二境,统曰具茨山脉。颍南诸山,发自少室,由登封箕山西来,环禹西、南二境,统曰箕山山脉。”
颍河自西北而东南,贯穿禹境。禹州境内诸山以颍河为界,东北诸山统为具茨山脉,西南诸山统为箕山山脉。
又据《禹州山志》:朵耳山南水泉甚浅,地名“浅井”。西曰“青牛山”。又南四里曰“小金山”。其东曰“石坡山”,“书堂山”。东曰“大鸿寨山”,昔黄帝臣大鸿氏屯兵于此,故名。《图书集成.职方典》:禹北四十里,即具茨之别峰,即大隗山。知州曹广权《禹州图》大鸿山,即具茨山也。陈嘉恒《大鸿山记》:“自余居北望,有平若堂、铦若锋者,前后错附,是曰大鸿山。风后、大隗、大鸿,皆以黄帝名。志称大鸿氏屯兵是山,诞辞也。”
——可知大鸿山在浅井附近,属具茨山脉。
那么鸠山乡现在自称“大鸿”的那个山,到底叫什么呢?再据《禹县山志》:屹垛山西南十二里曰“大雄山”,〔禹、临汝、登封三县分界于此。自大雄山而北,左属禹,右属登封,自此而南,左属禹,右属临汝。〕为禹西祖山,亦曰“大洪山”。〔《乾隆邵志》:州西八十里。〕其最高峰自西北而东南,约长六里,耸立云表,远望形似太室。〔清咸丰七年七月,土寇王二党由风后顶窜大雄山,十一月,汝州土寇萧况亦由风后顶窜此。〕自东北而下,曲迳悬崖,上有危石层立,迎风而动,谚曰“鬼推磨”。东下,南折三里,危峰耸峙,峭锐若削,曰“摘星楼”,西有“长老庵”,涌水出焉。
——就是说,鸠山乡那个,叫“大雄山”,或“大洪山”。
那么,很明确了,真正的大鸿山的确在浅井,属具茨山脉。鸠山那个叫大雄山,或大洪山,属箕山山脉。不知道鸠山人从什么时候起,出于什么原因与目的,把他们的大雄山(大洪山)改叫大鸿山,他们那座山比浅井的大鸿寨山要高,原不用借人名号来宣扬自己,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但是他们的宣传的确得力,而且开发得也算好,所以,现在大家说起大鸿寨,第一印象就先想到了他们那么,而不知道事实上真正的大鸿山在浅井那儿。
所以,楼主这个建议是有据的,因此也是有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