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过中军亭之南的玉皇阁遗址就是天齐庙,现有山门三间,东西两廊各五间。原有正殿三间。为宋代所建,于1978年夏毁于火灾,幸存雕花石柱两根。柱上精雕滚龙飞云,艺术价值很高。天齐庙的主神是东岳大帝,为道教所奉的泰山神。
宋真宗朝东岳时加其封号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
在天齐庙东北、大伾山东侧的半腰间,是兴国寺,它的全称叫"太平兴国寺"。该寺周围的山崖上,刻有许多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的题记。主要建筑为大佛殿五问,殿内原有二木雕佛龛,内供明代所塑的释迦"泥沙像"。木龛雕工极为精细,很有艺术价值。
兴国寺之北即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元代以前名大还山寺。现存布局为"东西"、"南北''两条轴线,成十字形,殿宇20余间,总面积为2600余平方米。
东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藏经阁和大佛楼。山门5间,硬山顶,灰板瓦,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
藏经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面阔5间,高约2丈,分两层,声伟壮观。阁内有"千手千眼"观音像,高I丈3尺,左右各有六双手。最上层,两手托日月;第二层,左手持拐尺,右手握金印;第三层,两手合掌胸前;第四层,左持弓,右手拈箭;第五层,左手拿青杨枝,右手拿净水瓶;第六层,两手自然下垂。穿过藏经阁,便是大佛楼。大佛楼是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原为北魏时建的7层高阁,庇护大石佛,元代末年,为红巾军所烧。按1985年发现大佛楼院中地下的石柱推测,原阁面阔当为5间,进深约为10米。现今的大佛楼为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所建面阔三间、高7丈。内座大石佛,高8丈(实测22.7米)。"八丈佛爷七丈楼"。传为奇谈。
大石佛,古称大佛岩,倚山凿就,高与崖齐,整躯为岩石,为明代成化十年(1478年)装饰。大石佛结跏趺坐,面方颊圆,略呈梯形,形似弥勒佛像。目平视,唇紧闭,表情庄严。两肩立挺,脖颈较长,在三道肉领。左手覆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肘举。手心向外,示"无畏印"。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因胸部残破,衣纹不清,似是双襟直垂。按其雕刻的纹路,属于直平阶梯式刀法。但在其转弯处有突起的圆棱。从大石佛的整躯造型轮廓来看,呈三角形。似是比例失调,表现出早期造像艺术的不成熟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