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驴野险踪 于 2010-5-7 06:48 编辑
第二天早上分为两队,一队6:00出发,徒步白陉古道。另一对在老张家休息,等待第一队回来后会合一起穿越秦家磨大峡谷。
第一队准时出发,共11人。
驴野险踪、红桃老k、k嫂、楚天云开、冯老师、箭在弦上、雨荷、百合、大民、开心灵儿和绿荫。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绿荫。
昨天晚上主意已定,绝不再徒步穿越秦家磨大峡谷,要租车去马武寨,等待队员们,美其名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显然,走了一天,已经到了极限。
可是,早上5:30就起了床,执意要给随队伍去穿越白径古道。
大家劝她在老张家休息,和大家一起穿越秦家磨大峡谷。绿荫执意放弃后者选择了前者。
从榆树湾村徒步到双底的十里河发电站需要15分钟。
过发电站就进入了黑毛沟大峡谷。
沿公路上行40多分钟就来到残留的白陉古道了。离开公路右行进入古道。
白陉古道是太行山出入中原的古八陉之一,是目前八陉中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古道。
沿古道行走20多分钟就到了著名的七十二拐。
“七十二拐”的路面就地取材,由各种不规则的的石块铺成,最宽处有三米,最窄处不足两米,每隔三、四米用长条石将路面分割成一块,形成个有两公分高的小台阶,我猜想这样做一是可防止雨水和山洪冲坏路面;二是可有效的固定石块,保持路面的平整。这条道每走十多米就拐弯,由“之”字形向上延伸,且坡度很缓,无论是人担马驮到山顶都不至于感到十分的疲惫。在这条古道上我还经历了一惊一咋:一惊是当我从“七十二拐”半山腰回首望去,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只见山下的马鞍山正对着白陉古道的“七十二拐”,就象是一匹驮满货物的马整装待发,又象是一匹马在翘首期盼着远方亲人的归来。难道这白陉古道与马鞍山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巧合?还是天意呢?一咋是不知是何人出于何种考虑,在上山的拐弯处树了一根两米高的十字架,架上穿着一件深褐色的带帽雨衣,人模人样的,走到跟前才猛的看见,不由的让人毛骨悚然。十字架似乎是在向游客诉说这条沧桑古道的血泪史,又似乎是在为死在这条路上的古人招魂,让人心里直瘆的慌。在没有看到白陉古道时,我还认为这条古道也就是群山间的一条小道,转过山头视野豁然开朗,放眼望去只见群山层峦叠嶂,诸峰千姿百态,峡谷幽深、乌鸣山涧,白陉古道竟修筑在几百米深悬崖峭壁的半山腰上,白陉古道就象是一条巨蟒弯弯曲曲向前伸展着,在几百年前修造如此浩大的工程,不能不使我们这些后人惊叹不已!“山间铃响马帮来”,你只有站在这条古道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辛酸。峭壁上一道道纹体,清晰记录着地球沧海的变迁。悬崖上一棵棵柏树侧着树干从山缝中生长出来,粗壮的根系撕裂了山体,这种与天抗争顽强的生命力,不正是代表着中国五千年来龙的传人在与大自然不屈不挠抗争的精神吗! |
-
DSC_0193.JPG
(97.85 KB, 下载次数: 0)
-
DSC_0198.JPG
(130.69 KB, 下载次数: 3)
-
DSC_0204.JPG
(111.57 KB, 下载次数: 3)
-
DSC_0205.JPG
(105.65 KB, 下载次数: 3)
-
DSC_0215.JPG
(160.44 KB, 下载次数: 3)
-
DSC_0216.JPG
(148.78 KB, 下载次数: 0)
-
DSC_0217.JPG
(140.48 KB, 下载次数: 2)
-
DSC_0232.JPG
(170.25 KB, 下载次数: 3)
-
DSC_0233.JPG
(107.54 KB, 下载次数: 9)
-
DSC_0235.JPG
(130.98 KB, 下载次数: 4)
-
DSC_0239.JPG
(161.05 KB, 下载次数: 3)
-
DSC_0243.JPG
(157.08 KB, 下载次数: 6)
-
DSC_0248.JPG
(90.75 KB, 下载次数: 12)
-
DSC_0249.JPG
(157.91 KB, 下载次数: 0)
-
DSC_0254.JPG
(152.96 KB, 下载次数: 6)
-
DSC_0255.JPG
(156.36 KB, 下载次数: 3)
-
DSC_0196.JPG
(32.06 KB, 下载次数: 0)
-
DSC_0231.JPG
(109.67 KB, 下载次数: 3)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