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户外-河南户外联盟-中部户外联盟-河南旅游-河南驴友

搜索
快捷导航

Model推荐领队活动更多>

楼主: 丽江的白天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和西部有个约会——环游西部36天纪实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11

主题

320

帖子

1169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169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6:5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段 我没按计划走西宁而是取道内蒙,从丹巴吉林沙漠南端绕过来到了阿拉善,原本想是去穿越传说中最美的沙漠,一是因为当地人作怪,二是沙尘暴太大最终没去,最终决定来阿拉善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里据说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最终圆寂的地方,对这个历史上太多迷集一身的人物,我一直非常好奇,希望解开我的疑惑,再有一个原因要去宁夏,而宁夏最大的诱惑除了西夏王朝,就是大话西游的拍摄地——镇北堡。

没去成丹巴吉林沙漠,两姑娘尤其是杜潇姑娘明显耿耿于怀,好几次恶言相向,甚至威胁要投诉我。

这是后话了,接下来更新 走出青藏线

等到车修好已是5月31号,三哥一个人开车回丽江,我们继续接下的行程

也许是走过新藏、滇藏、川藏、阿里南、北线,再走青藏线的时候,刚开始觉得很舒适和安逸,后来时间长了就困倦了,柏油路的平坦很大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催眠,不光是我,乌鸦和两位姑娘也是,途中的美景虽然也很壮阔,但每次被叫醒拍照都分明没有之前的热情,拍完我基本就抱着相机睡着了,我十分厌恶这种状态。

青藏公路无疑是所有进藏公路里路况最好的一条了,北其青海西宁,南至拉萨,途中翻越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中途最高海拔在唐古拉山口5320M,修建于1950年,1974年进行了全面改建,我们现在走的青藏公路,全程基本是柏油路面,由于路况好、海拔高,所以开车极容易疲倦,途中我们在雁石坪路段,准备转进加油站的时候在路边避让对面来的车,差点被一辆大货车追尾,幸好那位司机在睡梦中惊醒把车开下了路面,不然车毁人亡的杯具就发生在我们身上了,沿路看到很多货车翻在路边,在此也友情提醒以后自驾走青藏来的朋友,就算在路途中休息,也一定要把车停在安全的休息区。








青藏公路的天气变幻有若孩童的脸,刚还蓝天白云,睡一觉再一睁眼就是乌云密布,再过一会就是风雪交加









头像被屏蔽

11

主题

320

帖子

1169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169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6:55 | 只看该作者
时有前面乌云,后面蓝天的景象,在青藏线看风云变幻还是件很过瘾的事情











头像被屏蔽

11

主题

320

帖子

1169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169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6:56 | 只看该作者
处之泰然的唯有高原之舟——牦牛



5月31日 我们只到了安多县,快到县城的时候,那片雪山很唯美,可惜相机始终无法表现眼睛所看到的景象和光线,乌鸦嘱咐我务必拍好,他要用那个场景做下半年活动的海报,显然我令他失望了













安多县就在青藏线路边,但由于在修路,原先有的一座进县城的桥被拆了,于是我们只能涉水而过,我开玩笑的说:感觉要进入一个外星球似的。后来在一个店里吃晚饭的时候,厨房里出来一个满头红毛绿毛的哥们,我半天挤出3个字:阿凡达!乌鸦和杜潇姑娘回头一看,喷了。果然是外星球。
头像被屏蔽

11

主题

320

帖子

1169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169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6:57 | 只看该作者
6月1日 安多到格尔木
唐古拉山意为高原上的山岭,主峰叫格拉丹东,是藏区著名的山神。位于青藏高原腹部,西接喀喇昆仑山,东连横断山。对于进入青藏线的人来说,过了唐古拉山口,意味着真正的高原到了。对于我来说,这种意味恰好相反,不管我愿意不愿意,我们还是要离开了,第2次跟西藏说再见,这一次的西藏之旅圆了我很多的梦,这样的行走虽然浅薄,但一路走来还是留下了太多回忆。



唐古拉山口的标志











再见了美丽的雪域高原












头像被屏蔽

11

主题

320

帖子

1169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169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6:57 | 只看该作者
好吧,我重复的发图是因为别有用心




















头像被屏蔽

11

主题

320

帖子

1169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169
176#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7:06 | 只看该作者
解决了无数世界级难题的青藏铁路










头像被屏蔽

11

主题

320

帖子

1169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169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7:08 | 只看该作者
青藏铁路的大桥










你们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

  钱也没有,人也没有,枪也没有 ?

  我的弟兄们一年没工资了

  县里不能解决经费问题吗

  我们没有编制

  队里的经费是不是特别的紧张

  都是我们自己解决的

  那,你们怎么处理缴获来的皮子?

  大部分上缴

  你们会不会也卖一部分皮子来解决经费问题?

  (沉默)

  你说我该怎么写这篇报导?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好记者

  我知道你是记者

  这可可西里就你们记者保护着呗

  我日泰可以进监狱

  我知道卖皮子是犯法的

  但我现在不会考虑你现在说的这些

  我只考虑可可西里

  考虑我的兄弟们

  见过磕长头的人么

  他们的手和脸脏得很

  可他们的心特别的干净

  我卖过皮子

  可我没办法

还记得《可可西里》这段记者尕玉和队长日泰的对白么?影片《可可西里》真实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关于可可西里,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他叫索南达杰。

杰桑•索南达杰于1992年组织成立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先后十二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从事以藏羚羊命运为主题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成为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第一人。他在可可西里工作期间,组织成立了"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办公室和"可可西里高山草地保护"办公室,并向有关部门申请成立"西部林业公安分局"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4年1月18日,40岁的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可可西里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缴获了7辆汽车和1800多张藏羚羊皮,在押送歹徒行至太阳湖附近时,遭歹徒袭击,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无人区与18名持枪偷猎者对峙,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被可可西里-40℃的风雪塑成一尊冰雕,成为藏民心中和所有热爱生命的人们心中的英雄。当人们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找到他时,他还保持着换子弹的姿势,嫉恶如仇的眼睛在戈壁中圆睁着,其妹夫扎巴多杰,一头扑到在雪地里,泣不成声。这是中国第一位为保护野生动物而牺牲的县委书记,国内舆论和国际社会反应强烈。

 “在中国办事不死几个人是很难引起社会重视的,如果需要死人,就让我死在最前面。” ——杰桑•索南达杰

  1994年元月,在鲜为人知的可可西里倒下了中国第一位为保护藏羚羊而献出生命的政府官员——索南达杰。萧萧风雪泣英魂,第二个,第三个……可可西里终于迎来了她永恒的守护者。


头像被屏蔽

11

主题

320

帖子

1169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169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7:13 | 只看该作者
乌鸦和可可西里各个保护站的站长颇有些渊源,这次我是有计划进入保护区腹地的,保护站大多数人都是玉树人,因为这次地震很多人都回玉树了,所以这个计划只能作罢,于是也只能到索南达杰保护站简短停留,探访了一下保护站的留守人员。

如今的可可西里,总算引起了国家和整个社会的重视,其他的装备补给编制都有了,据工作人员讲如今的可可西里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也回升到了7万只左右,虽离原来的100多万,相差还很远,但这已经是个好的开端





乌鸦和保护站的留守人员交谈




展馆里有部分野生动物的标本





靖姑娘留影





缅怀那些逝去的英雄

头像被屏蔽

11

主题

320

帖子

1169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169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7:17 | 只看该作者
当我看完《可可西里》以后,我就想去可可西里当志愿者。过去几年了,一直有这样那样的藉口和理由没有完成这个愿望,当我从工作人员得知,从2007年开始保护区已经不再招募志愿者的时候,突然有些失落。在英雄的遗像前,我默默许诺不管以何种身份,我一定会去那里,去到太阳湖,去到可可西里湖

快到格尔木的时候,车的前方出现了一条令人感动的彩虹





戈壁上的明珠——敦煌

告别了神秘的西藏,我们即将进入到另一个神奇的地方——敦煌

用小学作文惯用的开头:XX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敦煌无疑就是符合这样开头的地方。小学语文、初中历史很多学过的名词、诗词、人物和事件都跟敦煌有关系:张骞、西域、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莫高窟、霍去病、匈奴、以及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千古绝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

网络发达的今天只在回车的瞬间,千百年的历史便浮现在我眼前,跟着百度百科,简单而复杂的了解下敦煌的前世今生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强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威势,对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经常骚扰掠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动进攻两者兼用的战略,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汉王朝决定断敌右臂,张我左掖,进发河西走廊。同年春,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万骑从陇西出塞,进军河西,大获全胜。不仅生擒了浑邪王的儿子、柏国,还缴获了匈奴的“祭天金人”,给河西的匈奴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汉武帝把这一战利品放置在甘泉宫"(陕西凤翔)加以供养礼拜。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绘有此段故事。这年天,霍去病亲率骑兵涉过居延水,直冲祁连山,斩杀敌兵3万余人,使河西的匈奴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其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浑邪王杀死休屠王,携其部4万余人投降汉朝。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顺利地从乌孙凯旋而归。从此,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张骞"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创举,为促进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为了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通路和联系,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从此,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欧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农作物等长途转运到中原。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不绝,都要经过丝路要道敦煌。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当时的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敦煌建郡之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获汗血马;赵破奴击败姑师国俘获楼兰王,都是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而一举获胜的。  

 东汉初年,匈奴又逐渐强盛,征服了曾是西汉管辖的大部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被迫中断。公元75年,东汉王朝出兵四路进击北匈奴,凉州牧窦固率河西兵大败匈奴,收复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开通向西域的门户。同时派遣名将班超两度出使西域,杀死匈奴使节,联络西域诸国与东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使断绝65年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   

自西汉设郡到西晋末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虽几通几绝,但敦煌日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也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在此期间,敦煌文化发达,名士济济,人才辈出:有骁勇善战的征边名将张奂,有深明大义的朝臣盖勋,有才学出众的大文学家侯瑾,有勤奋好学、人称"草圣"、"亚圣"的著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等。   永嘉丧乱,西晋王朝覆灭,晋室南迁,建立东晋政权。广大北方地区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割据局面。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高[注:为日下一高]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前凉、西凉、北凉三政权先后统治河西地区时,比较注重谨修内政,安民保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崇尚儒学,兴办教育。使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头像被屏蔽

11

主题

320

帖子

1169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169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7:18 | 只看该作者
这一时期,凉州已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如有号称"敦煌五龙"的索靖、汜衷、张彪、索纟介、索永,俱以文学闻名当时。索靖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敦煌的经学大师宋纤、郭王禹、刘日丙等,讲学授徒数百人到上千人,敦煌人阚马因撰写的《十三州志》,是我国古代重要地理著作。还有天文学家赵匪文及索袭、宋繇、张湛等敦煌较知名的学者。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尤其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脚下,企望解脱苦难,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有一大批佛学高僧在敦煌讲经说法。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学。如有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显、鸠摩罗什等沸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北魏的人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隋文帝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同时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虽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大业初年,隋炀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敦煌一带了解丝绸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贸易情况。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交易大会,盛况空前。

  唐朝初期,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河西全部归唐所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占道的畅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经返回,经敦煌回到长安。  

 唐朝兴起的时候,我国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强盛。"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地。沙州将士百姓坚持了长达11年的抵抗,终因弹尽粮绝,以城降蕃。自此,吐蕃统治了全部河西,长达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百姓难以忍受吐蕃暗无天日的统治,奴隶般的生活,本地人张议潮乘吐蕃王朝发生内乱,联络当地各族群众,聚众起义,赶走吐蕃贵族,一举光复沙州。经过10多年的斗争,全部收复河西、河湟等地,并遣使奉表归唐。唐王朝封张议潮为河西、河湟十一州节度使,建归义军,治沙州。   

后来,朝廷诏张议潮人朝为官,沙州张氏宗族内乱。其孙张承奉嗣节度使,叛唐自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此时,甘州回鹘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区。"金山国"为打通东西交通,与回鹃交战,结果一败涂地。后回鹘攻打沙州,张承奉难以抵挡,只好投降。公元9l4年,金山国亡,张氏绝嗣,沙州长史曹议金取代节度使地位,统领瓜、沙二州。曹氏统治期间,笼络瓜、沙望族,注意发展生产,重视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改善同周围各民族的关系,东交回鹘,西联于阗,与邻邦各国和睦相处,保持了稳定和安宁,维持了130多年。  
 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始兴起,逐步强大。公元1028年取胜甘肃回鹘,继而攻陷瓜州、沙州,称霸河西。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当时,形成了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由于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大的发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敦煌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飞天艺术的故乡、佛教艺术的殿堂,有“戈壁绿洲”、“西部明珠”之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旅游胜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敦煌历史悠久,春秋时称瓜州,以地产美瓜而得名。汉武帝时,河西地区归入汉朝版图,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置敦煌郡并设阳关、玉门关。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西凉国,初都敦煌。北魏初(439年)置敦煌镇,526年置瓜州,敦煌均为治所。隋初废郡置瓜州,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敦煌郡。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时的敦煌进入历史兴盛时期。宋景佑三年(1036年),敦煌为西夏占领,统治敦煌达191年。元灭西夏后,于至元十四年(1277年)复设沙州。1949年9月28日敦煌解放。 敦煌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敦煌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自驾车旅游十大目的地”、“2008中国魅力中小城市”、“游客最喜爱的旅游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