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市新发现一条古代交通要道—交地古道 转发
![]()
![]()
日前,济源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克井镇至山西省阳城之间的太行山长进行查询拜访,发清楚明了一条古代重要的交通线路―――交地古道。
古代门路按功用分几种,门路按其功用大年夜致可分为几种:商旅通行门路,即以经济交通运输和人们出行动重要用处;军用道,即汗青上曾以军事用处为主的门路;进喷鼻道,即以求神拜佛的信徒们奔向寺庙的进喷鼻活动为主的通行门路。
交地古道是从克井镇交地村到山西省阳城县的一条步行道,穿行于太行山岭上,在明清时代是豫晋两省重要的商旅通行门路之一。因山道出发点由克井镇老交地村开端,故名交地古道。山道宽约0.3米至3米,全长约70千米。古道的路段多构筑于山脊上、山体侧边、山梁马鞍处等,极少有平坦坦荡处。该道或在陡峻的岩壁上开凿较窄的小道;或紧靠石头山体凿出石阶门路,另外一侧用毛石砌堰加宽加固;或于两座山岳之间用毛石、方整石铺垫建筑桥梁。
古道上现保存有多处遗址。
七里拐为古道上环绕山体的拐弯路段,较其他处广阔,可供歇息。在东侧石壁上凿有一眼古泉,直径约10厘米,泉口边沿油滑,其泉水可作饮水之用。
万绿池为古道上的一个蓄水池。池北30米处依山丘凿有石券洞窟,洞下有一泉眼,为“飞泉”,泉水由地面铺设的石槽导流入南边的蓄水池。池壁由方整石砌成四边形,池口用条石叠铺成六边形。现池口另有石槽一段。据石券洞外遗存的一通清顺治八年(1651年)“创建万绿池修路碑”记录,古道始自魏晋时代,清顺治年间创建有“飞泉”,并修蓄水池、神仙桥、吊驴台等。
神仙桥位于太行山南坡的古道上、两山岳之间的豁口处,长14.3米,中心宽3.25米,两端略宽,约4.8米,桥两侧为绝壁。
在交地古道豫晋两省分界处,保存一座关隘―――交地口,口南边属河南省,山势下行,北边为太行山顶的平缓地带,属山西省。
交地口,为毛石拱券门,宽约2米,进深约3米,东侧窑洞式房屋仅存毛石墙体,器械长4米,南北宽3米,为驻守人员应用。
河南与山西受太行山阻挡,呈南北两级地势,太行山成为两省的天然地理分界线。交地古道自古就是两地沟通的重要交通干线,历经隋唐至明清,时逾千年。特别是明清之际,屡经建筑,赓续满足商旅、宗教、军事等各方面的须要。
山西有优良的煤炭、干果小米等特产,河南富产小麦、花生等作物。靠人力肩挑、驴马驼运,两地的商旅贸易活动极其频繁。
出交地口至阳城境内山顶平缓地带,散落村平易近石屋就势作为客栈、饭铺会聚于古道两旁。济阳公路(济源―阳城)未修通前,交地古道仍在应用,并一向发挥侧重要感化。陈良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