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户外-河南户外联盟-中部户外联盟-河南旅游-河南驴友

搜索
快捷导航

Model推荐领队活动更多>

楼主: 辉县王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辉县市、旅游资源、(开发景区)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0: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辉县王哥 于 2009-12-28 20:07 编辑

辉县奎星阁

魁星阁  位于辉县西北部太行山中的山间盆地——侯兆川,侯兆川四周皆为崇山峻岭,其间名胜古迹遍布;中间有自然湖泊点缀其间,自然景色诱人。然而它却是辉县的偏僻角落。长期以来,基本上与世隔绝。历史上的侯兆川人,都希望走出这偏僻角落,到外面去看看精彩的世界。同时,他们力求出人头地、不甘心位居人下的欲望并不比其他人差,同样渴求文明,渴求当地文运昌盛,让许多的人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于是,首先给这一方土地冠以一个吉祥之名——侯兆川。“侯”是达官贵人;“兆”是数词,古代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川”是山间平坦而低的地带,这里是指此盆地。侯兆川,用百姓的话讲,即是“大官很多的地方”。实际上是希望多出杰出的人物,使该地文治教化风气昌盛。冠以此名,企盼它带来好的兆头和运气。 # J- E. }# s$ O! S
/ y- s% B& |. h' p1 C, t
         仅以吉祥名称来表示人们的心愿,似乎还不够,不能表达人们对这种渴望的迫切心情,得有具体的行动措施才行。于是,为了更进一步乞求老天的恩赐和神灵的保佑,人们便又在侯兆川东南隅的华石岭上,修建了一座象征着文运昌盛的建筑物——魁星阁。 $ k" s2 w. S: R2 S/ M/ k8 K9 d* l
* l! X( T, p$ d! Q! M
         华石岭,又名石岭、华岩岭。位于侯兆川的最南部偏东,是通往辉县城的咽喉要道,故有“侯兆川南大门”之称。于华石岭上建魁星塔,是因为“魁”(奎)星在天上的位置是东南向,与华石岭在侯兆川的位置相吻合。这也是古人考虑再三、选之又选才定下来的。 2 z6 X7 Q7 k! R+ y
$ \) y  T8 t7 o/ D, e
         魁星塔(阁)者,顾名思义,是古时人们为尊神“魁星”所建的宝宅。“魁星”,是什么样的尊神呢?《中国神仙名录》上说:魁星原是北斗星中最前面的一颗星(也有说魁星是北斗星中的前四颗星,前四颗星中的第一颗星叫文曲星,故古代科举高中者称为“魁首”),神话传说中则把他奉为主宰文章兴衰与保护文人学士的神,到了唐宋时代,这种说法更为盛行。在兴建夫子(即孔子)庙时,往往在庙的前边建上左右两座魁星阁,以求文运昌盛。在以后的历朝各代的文人学子,更是不敢怠慢了这位尊神。另外有一则近似于笑话的传说,说是“魁星”原来并不写作“魁星”,而是写作“奎星”。后来因为文人们为了科举功名“一举夺奎”,“独占鳌头”,互相之间不折手段,明争暗斗,不可开交。于是就有好事者心血来潮,将这种现象说成是“鬼斗”,把“鬼”和“斗”两字合二为一,造出一个“魁”字来,取代了原来的“奎”字。这本来是一种带有贬意之比喻,但不知为什么竟然被人们特别是文人们接受了下来,以至于现在的人们大多数熟悉“魁星”而生疏了“奎星”。 ' `* A" N2 Y% O. V2 h
) R. C0 b0 q  i  \# L
         该塔(阁)创建于大清光绪十年(1884)。塔的下边北坡上有一块石碑,碑名为“创修奎文阁碑序”。碑文曰:“此奎文阁也,建立何意乎?神道设教,本诸圣人祀事孔明,遵乎国典,天垂定,受恩思报。本众房室以昭奎焕鉴混浊,以启文明,是建阁之制。所以逞现制度,以示崇明之也。”碑的落款是“石匠姜岐、杨平共施石。大清光绪十年桂月”。另外,塔上第四层西南壁上也有碑刻一块,上刻“魁星阁”三字,落款为“大清光绪十年四月,侯兆川仜建”。 : ?1 [3 I3 P2 e  l3 x% i# d
5 G9 N9 O2 w8 D7 n, c
           魁星塔全为石砌而成,五层六角形。有宝印经塔的风格。第一周长为31.2米,高2.46米,周围出平台,平台宽1.22米。第二层周长26.2米,高2.30米。周围平台有石质栏杆,双层栏板。望柱高0.74米,平台宽1.39米。第三层周长11.3米,高2.94米。周围平台宽1.29米,石质栏杆,双层栏板。望柱高0.7,米。第四周长6.6米,高2.3米。六角上各有一个马耳型纹作边饰。东西向有门互通,中间为空心。两门之上与北面塔壁上各有一个十字窗。西面塔壁上嵌有碑刻一块,长0.64米,高0.4米。横排刻有“魁星阁”三字,两边分别有落款,右边为“大清光绪十年四月”,左边为“侯兆川仜建”。第五层为馒头型塔刹,塔刹之上有葫芦型宝顶,总高2米。 ' H- I4 G7 g9 J0 u8 Q6 E5 {# o2 |
, {' b  K1 G/ R& |# Y
       该塔通高为12米,塔之北方有踏步,延层逐级向上可直达宝顶。 5 K* w. L- {: ^! R) B
5 p7 |5 v( @. w+ {$ n8 |* ?
     魁星塔只有12米高,但它为于华石岭上,从侯兆川向东南方向望去,还真有点凌空之势,给人以宏伟高大之感。又极似侯兆川之南大门上一哨兵,时刻都在守卫眺望,为侯兆川人民尽心尽责。若从十八盘上望去,又像是对山下的来客频频致意,既显威严之势,又生温和之祥。它的存在,其“鉴混浊、启文明”效果怎样,无从考证。但它的妆点河山之作用,却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难怪人们将它作为侯兆川四大胜景(即南有华石岭,北有紫荆山;东有莲花不生藕,西有三湖不行船)第一大景,永久为人们所歌颂。
DSCN2685.jpg (148.78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1 16:37





DSCN2670.jpg (206.66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1 16:37





DSCN2673.jpg (120.95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1 16:37





DSCN2679.jpg (153.94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1 16:37





DSCN2682.jpg (116.5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1 16:37





DSCN2683.jpg (147.56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1 16:37





DSCN2684.jpg (204.6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1 16:37







收藏 分享 0

  • 0
  • 0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0:09 | 只看该作者
辉县百佛顶

DSCN2645.jpg (278.54 KB)
下载次数:0
2009-10-16 19:29





DSCN2652.jpg (192.45 KB)
下载次数:0
2009-10-16 19:29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0:11 | 只看该作者
大佛殿大佛殿

大佛殿传说        
        据说大佛殿的老佛爷当初是哥仨,他们三兄弟成年之后,父母要分家,一共有三个地方,说让他们某一天起早自己去占。谁占住哪个位置,哪个位置就是谁的。
结果到了那一天,老大比较勤快,很早就起来了。他直接就跑到大佛殿,坐到当中,这个位置就是他的了。老二呢,起的晚了一点,他就跑到了北东坡,一座山上有一个小庙,跑那去当神仙去了。老三比较懒,起得最晚,天都快亮了。他一看老大老二都把那俩好地都给占去了,就直接跑到现在往南村走的最后一个洞(应该是九大洞吧)所在的那座山上的一个山洞里,待他刚准备转身的时候,公鸡打鸣了,所有仙术都不管用了,结果他就永远面朝着墙站着了,直到现在



DSCN2693.jpg (215.54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3 07:34





DSCN2695.jpg (179.06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3 07:34





DSCN2697.jpg (106.53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3 07:34






DSCN2700.jpg (241.57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3 07:44





DSCN2704.jpg (335.96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3 07:44





DSCN2708.jpg (247.63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3 07:44





DSCN2710.jpg (195.61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3 07:44





DSCN2713.jpg (232.97 KB)
下载次数:0
2009-10-23 07:44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0:13 | 只看该作者
据大佛殿现存碑刻记载,相传在很早的时候,这十八盘的峰峰岭岭、深谷沟壑之中原本没有道路可走,而且稀有人迹。有一牧羊人来到这里放羊,夜宿此山之中。忽一日深夜,牧羊人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之声,惊诧不已,疑是耳背听错了,便没有理会。但这叮当之声却连续不断,侧耳细听,似乎还有人语之声,牧羊人便想探个究竟。天亮之后,牧羊人顺着夜里声音的方向向前察看。但此时已是万籁俱寂,无有一点动静。到了夜里,这声音又响了起来。一连数日,天天如此。一日傍明时分,牧羊人听到一片嘈杂之声,似乎有人在喊:“出来吧!出来吧!”牧羊人便壮着胆子说了一声:“出来你就出来吧,一直喊啥哩!”声音刚落,便听到哗哗啦啦一阵巨响,牧羊人急忙跑到响声处一看,只见一山坡的崖壁之处碎石分离,生生现出一尊巨大石佛像来。牧羊人一见,慌忙跪地,倒头便拜。此后,消息传开,四面八方之人纷纷前来观看。人们认为,这是佛祖显灵,自现法身,前来保佑这一方土地上的生灵来了。因为“佛之天下也,慈悲以佐人,德化以感人者也。”(见《重修大佛殿记》碑)这样,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渐渐地,在大佛的右边便走出一条南北通道来。这一条通道就成为有史以来辉县西北部山区与东南部平原地区的唯一通道。虽然“其道险矣”,但是“道险而可行者,佛恩之默保佑也。”(同上)

         又过了不知多长时间,人们见大佛露天坐在那里,风吹、日晒、雨淋,已渐有剥落现象,颇觉不妥。便倡议捐金,依山傍势,就着大佛盖起了一座大殿,继而又修起了陪殿、陪房和山门,渐次形成一处较有规模的佛殿建筑。名曰“大佛殿”。这殿究竟修于什么年代,不得而知。明代嘉靖丙辰年(1556)的《重修大佛殿记》碑只记载说十八盘下“有殿,名曰‘大佛殿’。其基远矣!其远而未泯者,佛恩之无疆也。“

         佛殿既成,住持人和佛僧则不可或缺。于是,大佛殿里有了和尚。开始数人,后来,渐次发展到数十人。他们除了做好佛事之外,还开荒种地,饲养家禽,自食其力,丰衣足食。整个殿内是诵经念佛,声声不断,香烟缭绕,一派兴旺景象。

           除此之外,最让人们称道的,是和尚在寺外南北通道之旁,支起一口大锅,常年免费为路人供应茶水。因为此通道是“南北奔走之必经之地”,“土农商旅”、“迁客骚人”、“朝往暮归而不绝”。(见殿内清康熙年间碑刻)在此之前,所有的过路之人往往因为沿途无水,而最怕走这数十里的峰岭小道。自从大佛殿的和尚们免费供应茶水以来,人们不再为此而发愁,常常是到达大佛殿后,稍事休息,饮上几碗甜甜的茶水,顿觉精神大爽,浑身是劲。然后道一声谢,继续赶路。其他的人,如牧羊的,放牛的,砍柴的,采药的,也都把大佛殿作为落脚点,到此休息饮茶。这种免费供茶水的义举究竟坚持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楚。大佛殿的最后一个和尚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死去,供茶活动暂时停止。而那时的老人们说,他们小时侯还经常到大佛殿去喝茶,可见其年代之久。这种免费供茶的义举,远近闻名,人人皆知。后来人们据此不无幽默地创造了一句歇后语,在受到别人的怀疑时,往往一拍肚子,说道:“我这是大佛殿的和尚——管查(茶)。”

75

主题

1994

帖子

4525

积分

硕士生导师

Rank: 8Rank: 8

积分
4525
35#
发表于 2009-12-31 16:58 | 只看该作者
辉县是个好地方

60

主题

422

帖子

1838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838
QQ
36#
发表于 2010-1-6 15:38 | 只看该作者
只为500帖  友情顶贴!!!

1

主题

200

帖子

435

积分

高中生

Rank: 4

积分
435
QQ
37#
发表于 2010-5-2 18:02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大家来辉县

0

主题

19

帖子

75

积分

中学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5
QQ
38#
发表于 2010-5-3 23:13 | 只看该作者

68

主题

477

帖子

1078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078
39#
发表于 2010-5-12 19:48 | 只看该作者
希望把辉县的驴道介绍介绍,方便驴友出行参考。

68

主题

477

帖子

1078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078
40#
发表于 2010-5-12 19:50 | 只看该作者
我最喜欢南太行啦!好多地方都没有去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