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户外-河南户外联盟-中部户外联盟-河南旅游-河南驴友

搜索
快捷导航

Model推荐领队活动更多>

楼主: 桃之夭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驴途识中药------转汝州户外水中望月的帖子

[复制链接]

9

主题

872

帖子

2160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160
51#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2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桃之夭夭 的帖子


【药名】仙鹤草
【别名】鹤草芽、龙牙草、施州龙牙草、瓜香草、黄龙尾、铁胡蜂、金顶龙芽、老鹳嘴、子母草、毛脚茵、黄龙牙、草龙牙、地椒、黄花草、蛇疙瘩、龙头草、寸八节、过路黄、毛脚鸡、杰里花、线麻子花、脱力草、刀口药、大毛药、地仙草、蛇倒退、路边鸡、毛将军、鸡爪沙、路边黄、五蹄风、牛头草、泻痢草、黄花仔、异风颈草、子不离母、父子草、毛鸡草、群兰败毒草、狼牙草、止血草黄龙牙。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的地上部分。
【性味】苦、涩,平。
【归经】归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止痢,杀虫。用于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带下,劳伤脱力,痈肿,跌打,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30g;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熬膏涂敷。
【注意】非出血不止者不用。
【发现地点】2010年8月28日于汝州市陵头乡桃花谷。
【摘录】《中华本草》


9

主题

872

帖子

2160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160
52#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2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桃之夭夭 的帖子


【药名】柴胡
【别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官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3~9g。
【注意】大叶柴胡BupleurumlongiradiatumTurcz.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发现地点】2010年8月28日于汝州市陵头乡桃花谷。
【摘录】《中国药典》


9

主题

872

帖子

2160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160
53#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2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桃之夭夭 的帖子


【药名】地榆
【别名】黄瓜香、玉札、山枣子。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 icinalis L.var.longifolia (Bert.) Yu et Li 的干燥根。
【性味】苦、酸、涩,微寒。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9~15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发现地点】2010年8月28日于汝州市陵头乡桃花谷。
【摘录】《中国药典》


9

主题

872

帖子

2160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160
54#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2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桃之夭夭 的帖子


【药名】柿蒂
【来源】为柿树科植物柿Diospyros kaki Thunb.的干燥宿萼。

【性味】苦、涩,平。
【归经】归胃经。
【功能主治】降逆下气。用于呃逆。
【发现地点】2010年8月28日于汝州市陵头乡桃花谷。
【摘录】《中国药典》



9

主题

872

帖子

2160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160
55#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2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桃之夭夭 的帖子

【药名】石蒜
【别名】乌蒜、老鸦蒜、蒜头草、龙爪花、蟑螂花、野蒜、一枝箭[江西]、避蛇生[湖北]
【来源】为石蒜科石蒜属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 (L. Herit.)Herb.的鳞茎。
【性味】辛、甘,温。有毒。
【功能主治】消肿,杀虫。外用治淋巴结结核,疔疮疖肿,风湿关节痛,蛇咬伤,水肿,灭蛆、灭鼠。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注意】石蒜碱有强力催吐作用,故有用石蒜治食物中毒者,催吐用3~5钱。除此之外,一般不作内服。
【备注】(1)石蒜碱接触皮肤后即红肿发痒,进入呼吸道会引起鼻出血,操作时应注意。如内服中毒,症状为:流涎,呕吐,下泻,舌硬直,惊厥,手脚发冷,脉弱,休克,甚至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急救方法:早期可洗胃,用浓茶或1~2%鞣酸,高锰酸钾亦可;导泻,饮稀醋酸、糖水及淡盐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有痉挛用解痉剂;休克嗅氨水,保温,针刺人中、合谷穴位及注射苯甲酸钠咖啡因或尼可刹米。
【发现地点】2010年9月3日于汝州市温泉镇翟楼村老君庙。
【照片提供】《今日汝州》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9

主题

872

帖子

2160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160
56#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2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桃之夭夭 的帖子

【药名】瞿麦
【别名】石竹子花、十样景花、洛阳花。
【来源】为石竹科石竹属植物瞿麦Dianthus superbus L. 或石竹Dianthus chinens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苦,寒。
【归经】归心、小肠经。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破血通经。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月经闭止。
【用法用量】9~15g。
【注意】孕妇慎用。
【发现地点】2010年9月5日、2010年7月11日于嵩山。
【摘录】《中国药典》

9

主题

872

帖子

2160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160
57#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2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桃之夭夭 的帖子


【药名】眼子菜
【别名】水案板、水板凳、金梳子草、地黄瓜、压水草。
【来源】为眼子菜科眼子菜属植物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 A. Benn. et Baag.的全草。

【性味】微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积。用于急性结膜炎,黄疸,水肿,白带,小儿疳积,蛔虫病;外用治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发现地点】2010年9月22日于汝州市荆河湿地。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9

主题

872

帖子

2160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160
58#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2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桃之夭夭 的帖子


【药名】豨莶草
【别名】肥猪草、肥猪菜、粘苍子、粘糊菜、黄花仔、粘不扎。
【来源】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莶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辛、苦,寒。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用法用量】9~12g。
【发现地点】2010年9月22日于汝州市荆河湿地。
【摘录】《中国药典》


9

主题

872

帖子

2160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160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2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桃之夭夭 的帖子


【药名】鬼针草
【别名】肥猪草、肥猪菜、粘苍子、粘糊菜、黄花仔、粘不扎。
【来源】为菊科植物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 L.的全草。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主咽喉;肿痛;泄泻;痢疾;黄疸;肠痈;疔疮肿毒;蛇早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倍量;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涂;或煎水熏洗。
【注意】《泉州本草》:孕妇忌服。
【发现地点】2010年9月22日于汝州市荆河湿地。
【摘录】《中华本草》



9

主题

872

帖子

2160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160
60#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2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桃之夭夭 的帖子


【药名】爵床
【别名】爵卿、香苏、工业区眼老母草、赤眼、小青草、晴蜓草、苍蝇翅、鼠尾红、瓦子草、五累草、六角仙、观音草、肝炎草、倒花草、四季青、昨蜢腿、野万年青、毛泽兰、屈胶仔、麦穗红、山苏麻焦梅术、假辣椒、狗尾草、细路边青、六角英、六方疳积草、麦穗癀、蛇食草、水竹笋、阴牛郎、节节寒草、癞子草。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爵床Rostellularia procumbens (L.)Nees的全草。

【性味】苦、咸、辛,寒。
【归经】归肺、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消积,活血止痛。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疳积,湿热泻痢,疟疾,黄疸,浮肿,小便淋浊,筋肌疼痛,跌打损伤,痈疽疔疮,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捣汁;或研末。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汤洗浴。
【注意】过服亦克脾气、脾胃虚寒、气血两虚者不宜。
【发现地点】2010年10月4日于湖北武当山。
【摘录】《中华本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