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户外-河南户外联盟-中部户外联盟-河南旅游-河南驴友

搜索
快捷导航

Model推荐领队活动更多>

楼主: 金色的太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古中原——-网络超强郑州全攻略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7:4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定鼎中原——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

禹迹茫茫,九州之中,二里头深埋着第一王朝的宫城。
铸鼎象物,九牧贡金,夏王朝启开了青铜时代的大门。
商都翼翼,中原定鼎。
人牲之祭,神鬼知否苍生情。
安阳殷墟,考古人手下蓦然现身。
宫殿陵墓,三千年不泯历史烟尘。
甲骨惊世,维系中华文化的生命刻符,
妇好青铜,巾帼王者的创造颠峰。
文明洞达四域,邦畿千里同风。


。。。。。。。。。。。。。。。。。。。。。。。。。。。。。。。。。。。。。。。。。。。。。。。。

       中国第一都-----二里头遗址
        经仰韶、龙山文化三千余年氏族--部落阶段的发展,中原大地最终结出了文明的果实----国家。
夏商周三代可以一并归为早期国家形态,在政权结构上采用分封制,在施政方面上则采用贵族政治,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天子与国君世袭,其下的臣僚也都是世卿世禄。
        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共识,但真正有文献支持的“信史”,则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其具体在位的年代却没有记载,这种状况被学术界称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憾。
  这也就是说,公元前841年以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才是清晰的,我们一直宣称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仅有三千年“有史可查”,这使人说起五千年文明史来理不直,气不壮,“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直不能得到中外史学界的公认”也令中国学者愤愤不平。
  1959年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
  这一惊世发现,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已持续了四十多年,遗址内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遗址的中部发现有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其中,最大的两座已正式发掘。宏伟的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根据出土的遗迹现象,可以将1号宫殿建筑基址的主殿复原成一个“四阿重屋”式的殿堂,殿前有数百平方米的广庭。基址四周有回廊。大门位于南墙的中部,其间有3条通道。这样的宫殿建筑只有掌握了大量劳动力的统治者才能建成。由此也可证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虽时代较早,但其形制和结构都已经比较完善,其建筑格局被后世所沿用,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乳钉纹铜爵     夏代    饮酒器    是我国最早发现的青铜器之一,有“中国第一爵”之称,当为国之重宝,现藏洛阳博物馆。
        二里头遗址清理的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 、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清理出大量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制品。其中青铜爵、青铜斝形制古朴庄重,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这些青铜器的铸造,标志着我国青铜器铸造进入了新纪元。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7:43 | 只看该作者
   绿松石龙形器
        200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二里头遗址一座墓葬时,在墓主人尸骨上,发现了这件绿松石龙形器。
  绿松石龙形器现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收藏,其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富有冲击效果。龙形器是一个在红漆木板上粘嵌绿松石组合而成,绿松石片形状各异、又细又小!仔细数来,竟有2000余片!直径小的0.2厘米,大的0.9厘米,厚度仅仅0.1厘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令人叹为观止.
  在“华夏第一都”二里头遗址,发现这样完整的龙形器,证明早在夏代的时候,先民们已经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崇拜。从1987年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塑龙图,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到商周礼器中的双龙龙纹等,可以清晰看到中国龙的形象一脉相承,进一步证明中华龙文化的源远流长。



         绿松石兽面铜牌饰
        遗址中还出土数件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制作精美,表现出了极其熟练的镶嵌技术,是我国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七孔玉刀
        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玉器以其特有的品性和属性,融人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宗教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玉本身是没有什么文化内涵的,只不过是精美的石头而已。但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的加深,进而意识到玉是可以代表阳精至纯的东西,以为是天地之精华,于是逐步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玉在中国古代被推崇为万物的主宰,我们可以从篆书中的玉的写法看出古人对玉的推崇。在篆书里玉被写为“王”,与现今的玉相比少了一点,“王”代表一根丝绳贯穿着三块美玉,与参天、地、人的帝王的王相通。于是帝王用玉来表示上天的旨意,作为权威的象征。
  如先秦典籍《左传》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与诸侯相约在涂山开会,参与的国家使者执着玉器前来,为什么与会诸侯不拿其他的物件而是拿着玉器,可见玉器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作为权力的象征了。据考古挖掘研究,玉刀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刀,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脱离实用,成为权杖的象征。七孔大玉刀虽然具有战形器的形状,但从其纹饰的精美程度来看,应该脱离了作为战争用器的可能,而是作为礼仪权杖的象征的可能性更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7:44 | 只看该作者
甲骨惊世,维系中华文化的生命刻符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 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2004年,商代甲骨第一次上拍卖会就拍出了4800万的天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7:45 | 只看该作者
  妇好青铜,巾帼王者的创造颠峰
      
        妇好墓是目前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内发觉的最大的陵墓遗址,是目前殷墟遗址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墓葬。
        根据该墓的地层关系及大部分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考古学家们认定墓主人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妇好并不姓妇,只是一个亲属称谓。她的父姓是一个“兕”形的标志,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被尊称为“妇好”。妇好的庙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妣辛”。在殷墟甲骨坑中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有关妇好的记载出现了200多次,多为占卜辞,内容涉及了她生活的各个方面:征战、祭祀、疾病等,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一些事情。商代什么事情最有影响?文献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内祭祀神灵先祖,对外征战打仗,这些大事妇好都会参与。
  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目前墓址上盖了一个展示厅,是在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位置科学复原的建筑。可以参观到遗址的原貌。墓里出土了大量的殉葬人遗骸、随葬品,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骨器、海贝等,数量很多,种类丰富。




       “妇好”夔足铜方鼎,妊食器

          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差不多全国一半以上的军队都交给她了。  




    “妇好”铜方尊,酒具

       武丁封妇好为商王朝的统帅,妇好率领军队征讨四方,前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以及鬼方等20多个小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不朽战功。武丁对妇好论功行赏,给她划分了大片的封地。女人被封为一方王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非常少见的,可见妇好在武丁心目中的地位。在自己的封地内,妇好独立掌管着农林牧渔与部队,并作为商王朝的属国,按照国王和诸侯的礼仪向丈夫武丁进贡。妇好墓中发现了几千件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和近7000枚的贝壳货币,表明妇好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跻坐人形玉佩

        妇好每次出征,都带有成千上万的人马,有一条卜辞写着:“辛巳卜 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意思就是商王征发妇好所属三干人相其他士兵一万人,命他们去征伐羌国。妇好带着一万三千多人的队伍在当时来说,真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她不仅自己握有重兵,有时还指挥其他军事将领征战。在商人凌厉的攻势下,羌、戎诸部首领被擒杀,土地被夺占,人口被大量掠为奴隶和牺牲。华夏人民很快出现在西北的广阔土地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7:45 | 只看该作者
兽面纹铜瓿  酒具




       “妇好”圈足铜觥   酒器

          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大批用于使用和祭祀的青铜器,包括我国首次发现的商朝巨型炊器,据上刻有“妇好”铭文多处。据此可见,妇好生前受命主持祭祀的规模很大。


   

      “妇好”鸮尊   酒器

        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些刻有“妇好整治的龟甲。商朝人占卜,是取整治好的龟甲用火烧灸,使龟甲兽骨烧裂出焦纹。占卜人再根据焦纹的纹理定向,判断凶吉,决定事情能不能做。并将占卜的结果和以后发生的情况刻写在同一块甲骨上。占卜前很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整治龟甲兽骨。龟甲兽骨不经整治是烧灸不出焦纹来的。所谓整治,就是将龟甲上残留的肉渣皮筋等除去,洗净削乎,待干燥后再用特制的青铜钻在上面钻出一定数目和一定间隔的小圆入以备占卜时用火柱烧灸,使甲骨上呈现裂纹。当时能够胜任整治甲骨和占卜工作的只有卜官。卜官要亲手处理龟甲,将此事做为记事刻辞,刻写在经自己整治过的甲骨人以示郑重。妇好主持条记时朗诵读祭文,身为卜官又能刻写甲骨文字,无疑,她具有当时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妇好在商王朝奴隶主统治集团中,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活动家。




      “妇好”方斝
         斝是古代盛酒、温酒之器,盛行于商末周初,西周中期后消失。该斝长方口,上有对称的方塔形立柱,深腹平底,四棱锥尖状足,兽头鋬,通体以云雷纹为地,饰蕉叶纹和兽面纹。内底中部铸有“妇好”二字铭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