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1226 于 2010-10-24 11:34 编辑
骑行记:23200公里*艰辛与辉煌
2010年5月10日,星期一,骑行总里程达到二万三千二百公里。
高中时代同级的一个同学,当年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在周口一个市级行政机关工作。他的妻子也是高中时代的同学,和他一样都是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也在市级行政机关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凤毛麟角。上班不久,每天晚上他们便会骑一辆三轮车带些卫生纸在夜市的地摊上卖。一二十年过去了,现在他是拥有了两三个店面的生意。几年前就买了小轿车。他甚至远在福州买了房子。可见手里多少是有一点闲钱的。
认识的一个人,大学毕业后上了班。她和她的同是大学生的丈夫都出身于农村。结婚后在县城买不起房子。当年她对她的丈夫说:“以后我要在城里买房子”。1998年的时候,她开始下海做生意。她自己回忆说,当年做生意完全是为生活所迫,手里只有几百元的资金。回想起当年曾经帮助过她的人,她心里充满了感恩。我甚至看到她的眼里有泪光在闪烁。不过短短的十多年的时间,现在她不但在县城买了房,而且准备在郑州买房子。最主要的是她经营的生意蒸蒸日上。她已经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团队,一个很好的盈利系统。让一个系统为自己挣钱,还会发愁没有钱赚?
好像有好几年了,她不断为她的客户搞培训。有时在洛阳,有时在鄢陵。前不久在西华最高档次的才开业不久的温哥华国际大酒店给她的客户开培训会。这可能是大学生创业者与一般生意人最大的区别。她不断地提升自己,然后不断地提升她的团队。
七八年前,一个认识的人开始在县城做西装生意。他在县城的墙壁上用油漆喷了很多西服广告。其实他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但大约在创业初期比较艰难,所以他做的广告比较原始。现在在县城里还可以看到他当年的广告。但那个西装品牌可能早就垮掉了。现在他在县城最繁华的地段有两三个服装店。
几年前我曾经接触过安利。我一直很欣赏安利的培训。在国际商学的培训上,有一个课程就叫“你就是钱”,强调的是个人能力的重要性。我们普通百姓能够接触到的是卖楼X姐。她们多是一些年轻的女孩子,应该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但她们谈起生意来非常老道。可见做生意的学问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
有一种说法很残忍。一个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的人,只能做一个基层员工。如果要做中层干部,便要懂得权变。而对于一个企业老总或者领导人来说,方向感可能非常重要。当年比尔盖茨研究计算机软件的时候,一台计算机有几间房子那么大。而且只有少数的部门和机关才有。二十多年过去了,计算机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比尔盖茨也成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把握。
前些日子翻看了一下《西华县志》。当年上了县志的辉煌的企业,不过十多年的时间,现在是荡然无存。有学者说,中国的企业多短寿。一个研究结果说好像是只有平均几年的生存时间。
我认为县里一部分私营企业是被政府捧杀的。一个企业搞得好一点,一群领导下去扶植他。给他资金,扩大规模。企业老总也很容易头脑膨胀,认为李嘉诚真的也不过如此。企业规模上去了,问题是老总的能力不一定同步提升。回忆一下十多年前县里的私营企业,到现在是垮掉了相当一部分。这也是很值得警惕的事情。
一次与一个浙江的生意人聊天。他说:你们北方人做生意,手里有二十元钱,就敢做一百元的生意;我们浙江人手里有八十元钱,才做一百元的生意。
一个美国公司的董事长在一期访谈节目中说:“我只考虑公司五年以后的事情”。中国企业的老总有几个人敢这样做?
据介绍说,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的前十年完全是赔钱的。但它的广告照做,渠道照建。现在它是做到了“随处可见,随手可得”。营销渠道做得非常完美。问题是世界只有一个可口可乐公司。有多少人敢学它的经验?
推销与营销的区别。推销是带着商品去找需要这种商品的人。营销是让需要这种商品的人去找卖这种商品的人。
在物质短缺的时代,赚钱主要靠机遇。在那个时代,你只要在商海中,基本上就可以有钱赚。但现在是一个物质相对过剩的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很少再有企业可以做到一枝独秀,独霸天下了。
在县城一级,广告业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广告是最主要的营销手段。当然营销手段并不仅仅限于广告。广告的成功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的成功。象三株口服液,巨人集团,广告非常成功,但并不能阻挡企业的垮台。
在西华县城,私营企业广告做得好的目前大约应该算九阳豆浆机。他的老板因为有文化系统的背景,总是不断在搞促销活动,并且花样翻新,很会造势。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买九阳豆浆机,但想买豆浆机的人D约都会看看九阳豆浆机后再购买。也就是说,它比其它品牌的豆浆机要多一个被购买的机会。这是广告存在的价值。
好像是麦当劳,每年要按营业额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广告费用。广告的目的是有效提升销售。但有时广告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