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户外-河南户外联盟-中部户外联盟-河南旅游-河南驴友

搜索
快捷导航

Model推荐领队活动更多>

楼主: 诸葛不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找楚门

[复制链接]

6

主题

74

帖子

174

积分

中学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74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21: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诸葛不亮 于 2009-12-25 22:00 编辑

一个人的小憩,劳累还是思念?

DSC00843.jpg (180.47 KB, 下载次数: 0)

DSC00843.jpg

6

主题

74

帖子

174

积分

中学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74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21:53 | 只看该作者
欲与天公试比蓝,天蓝?深蓝?

DSC01076.jpg (165.81 KB, 下载次数: 0)

DSC01076.jpg

6

主题

74

帖子

174

积分

中学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74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21:55 | 只看该作者
莫笑憨态卧草塌,户外、山野、自由人。

DSC00884.jpg (147.1 KB, 下载次数: 0)

DSC00884.jpg

DSC00911.jpg (246.7 KB, 下载次数: 0)

DSC00911.jpg

6

主题

74

帖子

174

积分

中学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74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21:56 | 只看该作者
形象、形象、形象。

DSC00841.jpg (101.51 KB, 下载次数: 0)

DSC00841.jpg

DSC01068.jpg (88.66 KB, 下载次数: 0)

DSC01068.jpg

6

主题

74

帖子

174

积分

中学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74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21:5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队伍

DSC00830.jpg (83.95 KB, 下载次数: 0)

DSC00830.jpg

DSC01039.jpg (96.89 KB, 下载次数: 0)

DSC01039.jpg

6

主题

74

帖子

174

积分

中学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74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21:58 | 只看该作者
癣疥又入镜头

DSC01030.jpg (181.54 KB, 下载次数: 1)

DSC01030.jpg

DSC01079.jpg (117.63 KB, 下载次数: 0)

DSC01079.jpg

6

主题

74

帖子

174

积分

中学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74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22:00 | 只看该作者
愉快旅程后的宁静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6

主题

74

帖子

174

积分

中学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74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22:11 | 只看该作者
楚长城
  楚长城位于河南省河南南阳境内。根据文献记载,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楚长城在历史文献记载上称作“方城”。《左传》上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国要进兵攻打楚国,军队已经到了陉这个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敌,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对齐侯说,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话,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的;齐侯见楚防御工事果然坚固,只好收兵。
   《水经注·汝水》载:“醴水迳叶县故城北,春秋成公十五年(前 576),许迁于叶者。楚盛周衰,庄王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

6

主题

74

帖子

174

积分

中学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74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22:12 | 只看该作者
楚长城的分布概况
  楚长城的全线分布情况,此前论者将其分为北线、东线、西线三部分,整体轮廓略呈“∩”形,故称方城。从现存遗址的实际情况看,又较为复杂,楚长城并不是单一的线路,除北面南召至鲁两县间是单一线路外,东线和西线又各有内线和外线,东西两线形成四条线路。造成东西两边各有内线和外线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楚国向北扩张所占领的区域由小到大,先占领的地区修筑长城(楚长城内线范围内基本上是申国地)后,又在新占领的地区加修长城,形成长城套长城;二是从综合战略防御考虑的,充分重视和加强对于古道、河口、关隘等这些容通行地段的加固防御,不惜重复建设,层层设关。因为从交通条件上看,从中原和关中到达楚国所属的南阳,自西北有蓝田、武关孔道,自北部洛阳南下有三鸦路孔道和马市坪孔道,自东北有陉山至方城县孔道,楚与齐、晋、秦、韩、魏等国都非常重视利用这些古道展开激烈的争夺,楚更不惜代价修筑北部三面颇为复杂的综合性防御工程。
  
  一、北线
  北线为东--西--西走向。《水经注》称“其间相去六百里”是指自东部的叶县向西经鲁山县、南召县至内乡县郦长城之间的大约距离,长城线路位在南阳盆地北缘东西绵亘的伏牛山沿线上。北线的四分之三在南召县境内,共发现石砌关城53座,重要关门东有鲁阳关,西有野牛岭关,其次还有中部的分水岭关,都分别扼守着自洛阳南下的南北古道。鲁阳关,位于南召县东北部,南召与鲁山两县交界处。楚长城北线还遗留有玉皇顶寨、双朵寨、东西花园寨、演艺山寨、上官庄寨、老虎头寨、毛家寨(群寨),荆子朵寨、周公朵寨、昭君朵寨、桃花庵寨、将军帽寨等著名石寨城。
  二、东线
  东线为北--东--南走向。其中东内线,自鲁阳关南下,沿三鸦路至南端的第一鸦。三鸦路,为洛阳南下经鲁山、南召通向南阳的著名古道,楚长城沿叶县、方城两县交会地东南行,直达舞阳地,再沿方城、舞阳交会地向东南行。方城县东北独树镇有大关口,又名缯关、方关、仙翁关、方城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南(阳)襄(阳)隘道,南北交通要孔。
  三、西线
  西线为北---西---南走向。其西内线,
  由南召县乔端镇的野牛岭南下,经板山坪镇的周家寨(古名金斗关),南入镇平县,继向南入邓州市境内的穰故城。楚长城之西外线,自南召县西北乔端镇境内的桃花庵寨、八里坡寨向西南,经京子垛寨、老界岭寨等入内乡县境。今邓州市西南隅与淅川县交界的杏山上,也新发现一段长约30里的长城遗址,其间有军营石墙基遗址百余间,有多处烽火台,有的地方长城呈纵横交错之势。长城北部为丹江水库,即楚始都丹阳所在地。
楚长城的相对长度约一千六百余里,绝对长度难以数计。

6

主题

74

帖子

174

积分

中学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74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22:12 | 只看该作者
楚长城的建筑与形制
  楚长城的形制,从目前掌握到的情况看,我们的初步认识是,它是在长长的防线上依地形(高山、低山、古道、河口、关隘等)修筑呈带状密集型分布的整体相连的关城,形成一个庞大的战略性军事防御体系。楚长城与以后的秦、汉、明时期的长城相比,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比较原始、古朴、单调、粗糙、笨拙,但已具备了强大的防御功能。
  楚长城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楚长城系列建筑中以关城为主体工程
  楚长城的关城数量巨大,仅南召县境内就有120多座,因而《水经注》称“故号此城为万城”。这可能是因为历史上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此地夏商之前三苗人遗留有数量颇多的防御华夏集团的古城堡,便加以借用,再增加一些连结工程,便形成了以关城为主体的建筑格局。楚长城的关城规模不等,大体上可分为大城、中城、小城三类,大城均集中在要道处,中小城多作为卫星城,分布在高、险、隐处,不同的寨城应是驻军数量不等或军事长官级别不同。大型寨城周家寨是我们开始考察解剖的第一个历史标本,它那宏大的规模、雄伟的气势和复杂的结构,显现出建寨工艺的设计者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较高的建筑水平。该寨位于806米的华山上,约20公里长的石城墙把六座峻峰连在一起,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形成一座山中石城;既有外廓墙,又有内城墙,城中套城。内城中分布有大量石房基遗址,应为核心区。寨内三个高峰上又分布着王家褰、卢家寨、华家寨三个古寨堡,堡中各有一个烽燧台。外廓墙为单护栏型,底宽2--4米,墙高约3--6米,墙上部仍残留有大量雉堞,内为人行通道。雉堞堞口一般高0.4米,宽1.2米,厚0.8米,垛口宽0.5米,形制简朴,有些堞口还有了望孔。主寨和三个寨堡共有10个大小不等的寨门。周家寨向外延伸的边墙,西边连大青门,扼守住板山坪通向内乡马山口的古道;东边连大军门,扼守住东线古道。周家寨的四周临道路和河口处还有哨寨。错综复杂的结构,显示出它既可攻又可防、以屯兵防守为主的综合性防御功能。楚长城以大量相连结的关城形成多层设防的长大城防,为春秋战国时期其它诸侯国修长城所效法;但楚长城的连结工程相对薄弱,较之秦、汉、明长城长长的边墙,远不能相比,这正是楚长城相对落后的地方,而这一落后正是历史久远所造成的。但关城是屯兵警哨之所,为长城所必备,所以直到后来的秦、汉、明长城,也都继承和大量采用了修筑关城的形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