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户外-河南户外联盟-中部户外联盟-河南旅游-河南驴友

搜索
快捷导航

Model推荐领队活动更多>

楼主: 和平自由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操的陵墓我去看了

[复制链接]

1

主题

1383

帖子

2372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372
71#
发表于 2010-1-11 00:27 | 只看该作者
灌水!!!!!!!!!!!!!

1

主题

1383

帖子

2372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372
72#
发表于 2010-1-11 00:27 | 只看该作者
灌水!!!!!!!!!!!!!

1

主题

1383

帖子

2372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372
73#
发表于 2010-1-11 00:28 | 只看该作者
灌水!!!!!!!!!!!!!

1

主题

1383

帖子

2372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372
74#
发表于 2010-1-11 00:28 | 只看该作者
灌水!!!!!!!!!!!!!

107

主题

1587

帖子

2033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033
QQ
7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3:52 | 只看该作者
曹操死前曾有奇怪事情发生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曹操“薄葬”的初衷值得怀疑,“秘葬”也未必是真。流行的观点认为,曹操设下的最大谜题在陵址上,事实真是这样么?

民间传说,传下葬时各城门同时出棺。曹操死后30天下葬,“二月丁卯(2月21),葬高陵”。曹操归葬高陵,民间传说多多。有一种说法是“秘葬”,曹操死前有交代,要72具棺材同时出殡,以防止葬地被人发现。遵嘱,曹丕将曹操尸体从洛阳运回冀州治所所在的邺城。

下葬那天,邺城所有城门洞开,从里面抬出一具具棺材,向四面八方出殡。这与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下葬,“十三城门往外抬棺”情形很相似。

因为这原因,后来又了曹操“七十二疑冢”一说。疑冢从临漳县的讲武城起,至磁州止,大大小小的坟头形成了绵长的低岭。现代的考古证实,这一带确实是一片古墓群,但系稍晚的北朝墓葬。现在曹操墓找到了,曹操“七十二疑冢”一说,不攻自破。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1)记载,曹操“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查一下万年历,知道“庚子”是正月23日。

曹操虽然提出了薄葬,但他还是一个很迷信的人,死前有奇怪的事情发生,看到了“树流血”。曹操认为是不祥之兆,造成了心理障碍,遂发病。

这里面有种说法,一是《世语》所谓的,砍了祠堂的树,树竟然淌出了血,遭了报应,“太祖自汉中至洛阳,起建始殿,伐濯龙祠而树血出。”另一是《曹瞒传》所说的,想移走一棵梨树时,砍到树根时出血,“王使工苏越徙美梨,掘之,根伤尽出血。越白状,王躬自视而恶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

(更多内容详见倪方六新著《中国人盗墓史》和《盗墓史记》,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均有售,网上书店 当当网卓越网正在开展低价优惠活动

107

主题

1587

帖子

2033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033
QQ
7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1:20 | 只看该作者
学者质疑:  六大证据大都是推断而出
  12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对河南做出曹操陵墓确认的结论表示质疑,认为“为时尚早”。
  袁教授认为,“六大证据大都是推断出来的。而前提是在一座多次被盗、面目全非的古墓上进行论证,基础脆弱不堪。那些石枕和石器,都不是从原墓中出土的原始物件,而是从盗墓罪犯手中获取,到底是不是原来的东西,令人怀疑。”
  一时间,曹操陵墓之谜,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话题。
  众多网友也表达了对曹操陵墓确认的质疑,认为应掌握更多证据、对头骨进行DNA验证后才可以确认陵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一些关键证据,如墓志铭与其他能说明墓主身份的陪葬物都没找到,如此宣告‘意外破解千古之谜’,难以令学界认同。”袁济喜说,这涉及一种学术规范与伦理的问题,“面对这样复杂的历史与学术问题,慎重一些没有什么不好”。
  河南文物局回应:
  陵墓确认过程严谨、慎重
  对于学者质疑,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英民进行了回应。他表示,曹操陵墓本身争议很大,河南省文物局对于曹操陵墓的确认和发布非常慎重——从2009年10月开始发现有证据表明可能为曹操陵墓后,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先后组织了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人骨鉴定方面专家学者,进行了几十次现场鉴定和研究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掌握的六大证据,足够确认墓主人就是曹操。河南省文物局根据专家意见,报经国家文物局同意之后,对外统一发布了曹操陵墓确认的消息,整个过程是严谨和慎重的。
  对于网友和专家提出的希望进行DNA鉴定并补充更多证据的做法,孙英民表示,相关考古专家对于曹操陵墓下一步的研究规划已在进行中,将着重研究清楚整个陵园的布局和随葬墓的情况等问题;在有条件的时候,也将进行DNA鉴定等相关研究,“但根据考古专家的意见,这些都是补充性证据,是为进一步研究作准备的,从目前掌握的证据,确定曹操墓主人身份是没有问题的”。
  专家论证:
  陵墓是曹操高陵的判断可以成立
  对于学界质疑,考古学相关专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多年从事秦汉都城与帝陵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表示,六大证据并不仅针对曹操陵墓,而是衡量一般陵墓的标准。“比如第一点,曹操是魏武王,王都在邺城,于公元220年去世;而陵墓经论证就属于东汉晚期,从时代上就能判定”;其次,古代王侯陵墓与老百姓的墓完全不一样。这次发掘的曹操高陵,基本结构和规模符合多年形成的考古规律,与过去在南京出土的三国时代王墓一致。
  “最后,之所以锁定曹操,因为当时埋在邺城的王只有曹操,加之出土的石牌,字体也是汉魏年代的书法特点。多年前,曾在曹操高陵旁边发现一个达官显贵墓葬的墓志铭,年代比曹操去世时间晚120多年,上面就写着其墓就在曹操高陵旁边。”刘庆柱表示,这几条证据,是相互关联的,在学术研究上并不是孤证。因此,对于该陵墓是曹操高陵的判断,是可以成立的。
  学术界呼吁:
  尽快恢复各方共同讨论
  徐苹芳说,考古史上,很多事情最后都是没有结论的,过早下结论未必合适。
  比如头盖骨,并不是死证,目前所知的证据都是旁证,推测的多,主证和死证少。
  关于考古确认,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的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徐苹芳认为,应该是“大家伙一致确认”,各主要学术单位、主要学者一致确认,没有异议,才算是考古确认。但在具体解释方面有分歧是正常的,“新的意见,有助于学术的正常发展。希望尽快恢复到各方共同讨论的局面”。
  孙英民也表示,河南省文物局很尊重袁先生的意见,但作为文物主管部门,更需要尊重考古学和历史学专家的意见,曹操陵墓的确认本身就是一个学术问题,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欢迎更多的人参与到这种学术

511

主题

44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311
QQ
77#
发表于 2010-1-13 13:24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楼主非要把曹操那点事全弄明白不可

3

主题

71

帖子

310

积分

高中生

Rank: 4

积分
310
78#
发表于 2010-1-13 17:46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你在新年里做了个“有意义”的事,祝你和家人快乐

107

主题

1587

帖子

2033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033
QQ
7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21 | 只看该作者
核心提示:在说写采访手记觉得有点早,还是说一些这一路上有趣的事儿吧。今天上午我包车来到曹操墓的门前,很多媒体记者陆续赶到,大家都想进曹操墓,都进不去曹操墓……


商报记者在曹操墓地口!

  

商报记者已在曹操墓穴

现在说写采访手记觉得有点早,还是说一些这一路上有趣的事儿吧。倒着写。此刻我在宾挂,刚吃过饭,扬州炒米。今天上午我包车来到曹操墓的门前,很多媒体记者陆续赶到,大家都想进曹操墓,都进不去曹操墓。就在后面的土沟里徘徊,踩着青青小麦,掐着凄凄荒草。我喜欢这样的景色,到处都是黄土高坡沟壑,人在高处走,身影隐映在长草间,要牵一头牛攥一壶酒,边喝边唱,更好。犹如曹孟德先生之《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何等的文采,何等的气魄!
来不及多想,发掘工地前门有个上海小女人跟保安吵嚷起来了,后门有个大男人跟特警对峙起来了。我就觉得有点好笑,笑笑往村里深处走,这个叫西高穴的村子深深浅浅,杂树遍地,村民有一家娶媳妇了,大家扭着屁股姗姗往上跑。我就扎在人堆里看人家唱戏,边问边探听情况,一上午的时光就过去了。中午安阳公安局的人看着记者消散了,就带我进了曹操墓。
因为我12月初两次都来过,这里考古队的人在递烟打火间都认识了我,拍着我的肩膀,给我当导游了。虽然12月10日我发在成都商报上的全国独家稿子《“确定”挖出曹操墓!》未出电子版,但他们都在我的博客上看到了,还夸我。由于我的真诚和博客,和考古队队长潘伟斌成了好朋友。在新闻发布会召开之后,他在北京的宾馆其实是通过QQ和我视频聊天做的专访。我就进去曹操墓了,里面阴森森的,扯着灯泡,有几名妇女(工人)和一名老人(专家,写挖掘日记)在忙,还有一个眼很大牙也很大的保安紧盯着禁止拍照。所以这次在墓穴拍的照片都恍惚,为公安局的人给我拍的(牙大保安同意留个大头照纪念)。
墓有6个墓室,两大四小,墓壁冰凉,拱状顶高15米,还剩下一些文物没有清理。最令我震撼的就是盗墓贼了,两个大洞直入主墓,盗墓大哥呆着绳子进来,在里面吃住,方便面,矿泉水,还有烟,点着蜡烛。边玩边挖,扛大麻袋往里装,很有才,很执着,真是服了。经过1790年,不知多少盗墓贼来偷过曹操,差不多好东西都干掉了。我在采访中突然有了偶像,很想找个高手拜师学艺去,要想富就偷墓嘛,苦于百寻不到,几个大哥还被派出所给抓了。我就去找了派出所所长,探听了他们怎么抓贼的过程。且听下回分解。

107

主题

1587

帖子

2033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033
QQ
8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22:57 | 只看该作者
曹操墓葬距其建功立业地很近(图)2009年12月28日02:51郑州晚报我要评论(38)
字号:T|T



曹操墓地示意图。图片据安阳县《安丰乡志》
在戏曲中,曹操是个白脸奸臣的模样。真实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安阳县地名办的许作民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曹操墓葬,邺城是曹操发迹之地,在这里他完成了统一北方大业,以及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举动,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西高穴就在邺城西面不远处,属于丘陵地带,又紧临漳河,属于古代人认为的风水宝地。
晚报首席记者 张锡磊
记者 王战龙
都城对称格局的开创者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击破袁绍以后营建的邺城的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城西南17.5公里。由于漳河历年泛滥,地面遗迹已极稀少,著名的铜雀三台尚存二台残迹,城垣已荡然无存。
邺城东西长3.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城内以一条东西横街将城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地势较高,其中部建宫和衙署,西部置苑,西北城隅高耸着铜雀台、金虎台,是为军事需要而建的制高点。南区主要是居民区,有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其中安置了当时强制集中的各地劳动人民和投奔曹操的强宗巨豪,以及他们的部曲。
邺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城市,以规划严整、布局合理著称于世。在整体布局上,采用中轴线对称手法。城内划分为宫殿区、贵族区和平民区。
许作民说,邺城在我国都城史具有借时代意义,它将宫苑集中于城区北部,居民区放在城区南部,为以后历代都城所继承,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布局。
这种设计思路对后代的城市规划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的长安城、洛阳城、元明清三代皇城——北京城,乃至日本奈良,都是采用这种格局。
同时,出于统一全国的战略需要和政治需要,曹操还在邺城先后创建三台——金虎台、铜雀台、冰井台,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邺城遗址内的三台村。其建筑精美,风格独特。
邺城三台,建在邺城的西北部,是曹操邺都全城的制高点。该遗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雀台,也是三台之主台,为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兵家战略要地。曹操在其上平定严才叛乱,曹植也曾于此挥笔立就《登台赋》,至今传为美谈。
后赵、北齐时铜雀台又加以修筑,素有“铜雀飞云”之美称。该台驰名中外,历代名人题咏甚多,其中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铜雀台怀古》中曾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使之名扬天下。
他在这儿开创统一北方的大业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击破袁绍,攻占邺城,开始营建邺都,作为他在北方的重要根据地。
邺城,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今名邺镇,距县城18公里。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古邺城始建于商代,商代的商王冥自商丘(今河南濮阳)迁都于邺,因商王冥曾任水官,故死后被尊为河伯。
春秋时齐桓公重新筑城,战国时属魏国。西门豹作为魏文侯委派的邺令,到邺城上任后,发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姓深受“河伯娶妇”的困扰。西门豹巧妙惩治了作恶的巫婆、地方豪绅等恶霸势力。
西门豹又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开凿了漳河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化害为利,使大片贫瘠的土地变为良田,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亩产达到六石四斗,这在当时是很高的产量。
西门豹又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使邺城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为邺城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时期,这里是冀州的首府,河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东汉末年,这里先是冀州牧的首府,是袁绍的重要根据地。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成为曹操的根据地。
曹操在邺城多次颁布《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
同年,曹操在邺城创建铜雀台,颁布《自明本志令》,自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率40万大军南征孙权还朝,汉献帝封其为魏公,加九锡,割冀州的河东、魏郡等十郡为魏国封地。曹操封魏公后,所任丞相和冀州牧如故,而且令皇帝诏封魏公曹操在诸侯王之上,权势愈来愈大。7月,曹操建魏国社稷宗庙,又在魏国内设置尚书、侍中。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公定都于邺。此时曹操虽未称帝,却已称魏公,他把邺城当做王都,大兴土木,造就了邺城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许作民说,在邺城,曹操开始了他的南征北战,东讨西伐,最终统一了北方。
他在这儿开创“建安文学”之风
李白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语道破了建安文学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
建安时期,尤其是汉献帝迁都,曹操平定冀州后,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一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创作出许许多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使得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建安文学是在邺下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是被称为“三曹”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被称为“建安七子”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
邺下文人的文学创作以诗赋为主。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饮酒赋诗,观赏歌舞,互相评论,共同探索。他们聚会的地点多数是在文昌殿之西的铜雀园,当时也称西园,所以后人把这一集会叫做“西园之会”。
许作民说,西园的集会活动,不仅发展了建安文学,而且也是后世文人举行集会的先声。西晋洛阳“二十四友”的“金谷之会”,东晋建康文坛的“兰亭之会”,南宋宋都建康谢氏家族的“乌衣之游”,南朝齐“竟陵八友”的“西邸之会”等,都是仿效西园之会产生的。
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诗歌代表作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
曹操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许作民说,建安文学在另一个层面上讲,也开启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这儿是他的根据地
“引漳十二渠”。中国最早的多首制灌溉工程。战国初期由西门豹主持兴建。引漳水灌溉邺田(今河北临漳县一带),以改良盐碱地,发展生产。
战国时期,魏国邺地(今河北省临漳县西)的漳河经常发水灾。对了对付漳河水患,当地人民想了很多办法也无济于事。水灾年复一年地为非作歹,冲毁房屋,吞没庄稼,当地老百姓深受其害。
后来,邺地的一些地方官吏、地主豪绅与装神弄鬼的巫婆串通一气,造谣惑众。他们说漳河闹灾是“河伯显圣”,只要每年挑选一个美女,送给“河伯”做老婆,就可以使水灾平息,民众安宁。
邺城当时是一个军事要地,三家分晋以后,邺地在韩国和赵国当中,西边是韩国的上党,北边是赵国的邯郸。 这么重要的地方,魏文侯当然不想让它废弃,于是就派能干的西门豹去当邺令。
西门豹发动人民开凿了12条渠道,引河水灌溉农田,消除了水灾,使邺地成为相当富庶的地区。
漳水十二渠是我国多首制引水工程的创始。多首是从多处引水,所以渠首也有多个。“十二渠”即修筑12个渠首引水。漳水是多沙河流,多首引水正是适应这种特点而创造的。多沙河流因泥沙的淤积变化,常使主流摆动迁徙,不能与渠口相对应,无法引水,多设引水口门,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弊端。
另外,如果一条或一组引水渠淤浅了,还可以用另一条或另一组引水渠来引水清淤。 漳水渠设计合理,不但有引灌、洗碱、泄洪的作用,而且易于清淤修护,反映出当时农田灌溉事业的进步。直到汉初,漳水渠仍有很好的灌溉功效。
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称为十二登,改名开井堰,开创一代霸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