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定鼎中原——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
禹迹茫茫,九州之中,二里头深埋着第一王朝的宫城。
铸鼎象物,九牧贡金,夏王朝启开了青铜时代的大门。
商都翼翼,中原定鼎。
人牲之祭,神鬼知否苍生情。
安阳殷墟,考古人手下蓦然现身。
宫殿陵墓,三千年不泯历史烟尘。
甲骨惊世,维系中华文化的生命刻符,
妇好青铜,巾帼王者的创造颠峰。
文明洞达四域,邦畿千里同风。
。。。。。。。。。。。。。。。。。。。。。。。。。。。。。。。。。。。。。。。。。。。。。。。。
中国第一都-----二里头遗址
经仰韶、龙山文化三千余年氏族--部落阶段的发展,中原大地最终结出了文明的果实----国家。
夏商周三代可以一并归为早期国家形态,在政权结构上采用分封制,在施政方面上则采用贵族政治,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天子与国君世袭,其下的臣僚也都是世卿世禄。
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共识,但真正有文献支持的“信史”,则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其具体在位的年代却没有记载,这种状况被学术界称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憾。
这也就是说,公元前841年以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才是清晰的,我们一直宣称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仅有三千年“有史可查”,这使人说起五千年文明史来理不直,气不壮,“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直不能得到中外史学界的公认”也令中国学者愤愤不平。
1959年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
这一惊世发现,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已持续了四十多年,遗址内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遗址的中部发现有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其中,最大的两座已正式发掘。宏伟的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根据出土的遗迹现象,可以将1号宫殿建筑基址的主殿复原成一个“四阿重屋”式的殿堂,殿前有数百平方米的广庭。基址四周有回廊。大门位于南墙的中部,其间有3条通道。这样的宫殿建筑只有掌握了大量劳动力的统治者才能建成。由此也可证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虽时代较早,但其形制和结构都已经比较完善,其建筑格局被后世所沿用,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乳钉纹铜爵 夏代 饮酒器 是我国最早发现的青铜器之一,有“中国第一爵”之称,当为国之重宝,现藏洛阳博物馆。
二里头遗址清理的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 、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清理出大量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制品。其中青铜爵、青铜斝形制古朴庄重,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这些青铜器的铸造,标志着我国青铜器铸造进入了新纪元。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