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是一种喜欢奔跑、跳跃的哺乳动物,活泼可爱,很早就是人类的朋友,和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
 兔入诗文。兔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为诗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梁简文帝的《上白兔表》;晋张浚的《白兔颂》,夏侯湛的《獵兔赋》;韩愈的《毛颖传》,苏拯的《狡兔行》,元稹的《田野狐兔行》,薛存诚的《御箭连中双兔》;宋欧阳修的《白兔》,梅尧臣的《永叔白兔》,秦观的《放兔行》;金杨云翼的《应制咏白兔》;元赵孟頫的《兔》;明谢承举的《白兔》,张四维的《恭题黑兔图》等等,兔子入文入诗,不计其数。
 兔有美丽的传说。在人们心目中,兔子是十分亲切、和善的小动物。在古老的传说中,最早登上月宫的,除了嫦娥、吴刚之外,还有兔子。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象。嫦娥登上月宫,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是因为她偷吃了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吴刚登上月宫,据《酉阳杂俎》的记载,是因为西河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至于兔子上月宫,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因此,月亮产生了许多与兔有关的别称。如玉兔、夕兔、月兔、玄兔、白兔、冰兔、金兔、兔月、兔华、兔魄、瑶兔、蟾兔等。又因月为太阴,月中有玉兔,所以月亮又叫阴兔。亦因月中有兔,月形似轮,所以月亮又称兔轮。另因窟为月兔所居之所,所以月亮还称兔窟。还因兔在月中顾望,所以月亮也称顾兔。月光则称兔影,日月合称为白兔赤乌。
 由兔形成的民俗首先是“兔儿爷”。北京旧时过八月十五中秋节,最招孩子们喜爱的东西便是“兔儿爷”。
 夏仁虎先生在《旧京秋词》道:“银枪金甲巧装排,扑朔迷离总费猜,泥塑纸糊儿戏物,西风抬举上高台。”诗后自注道:“中秋儿童玩具曰兔儿爷,其雌者曰兔儿奶奶,识者所嗤,然愚民或高供以祈福焉。”
 那么“兔儿爷”究竟是一种什么玩艺儿呢?据红学家、散文家邓云乡先生《增补燕京乡土记》记载:“兔儿爷”这种玩具就是一种用模子脱出来的、人身兔面的泥俑玩具(泥人玩具)。玩具脸上红白相间,十分漂亮。说是“兔脸”,也不完全是兔子的样儿,而是人脸,只是嘴是“兔唇”,画成一个红色的三叉形。另外上面有两根大耳朵,做成一个银枪金甲红袍的坐像。兔儿爷有大有小,最大的三尺多高,小的也有四五寸高。有一种嘴唇做成活络的,空心中有线可拉,拿在手中玩,一拉中间的线,嘴唇就乱动,十分好玩,叫作“刮打嘴兔儿爷”。做得最讲究的兔儿爷,面部贴泥金,背后插彩绸护旗背,像戏台上的武将一样,颇为威风。
 邓云乡先生考证,“兔儿爷”早在明代就有了。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记云:“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这条记载源自《帝京景物略》,“月光纸”上面“缋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偏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尺,大者丈,工致者金碧缤纷。”最早创造做泥人兔儿爷的,大概就是照这“月光纸”上的像塑的。因此大受孩子大人的欢迎,随之越造越精,越流传越久,就演变成为历史风俗。《燕京岁时记》 对“兔儿爷”的制作,进行了形象的描绘: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
 近年,北京又恢复了“兔儿爷”的制作。2010年的中秋节前,“兔儿爷”又重新回到了北京人的记忆当中,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了“北京中秋形象大使——兔儿爷的形象。
 与兔形成的另一民俗就是射木兔和食兔肝。
 俗语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因地而异,因民族而异,我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因此,同样是兔子,却有完全迥异的习俗。
 在我国一千年前的辽族,前身是契丹族,源于东胡,是辽河上游的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在游牧和生活中产生了和兔子有关的娱乐和饮食习俗,具有浓郁的北方特点。
 与江南三月三出郊踏青,举行歌会不同,北方民族则以它自己的特点,举行骑射活动。每年这天,辽族人民要举行一种射木兔的游戏,也是比赛箭术的一次例会。比赛者将一木雕的兔子放在选定的地方,参加者分为两组。骑马较射,以射中木兔为胜。有趣的是败组必须给胜组跪进酒浆,表示祝贺和尊敬;而胜者不需下马,仍然骑在马上,接过酒盅,一饮而光(见《燕京杂记》)。由于兔子前脚小而短,后脚大而长,奔跑迅捷,出没无常。因此,只有高明的射手才能射中。这种象征性的射兔活动,也许是在游戏中寄托人们对今年狩猎丰收的某种祝愿。
 每年重阳节,辽族人民还有食兔肝的饮食习俗。该日,辽统治者先率领臣属部族,举行射虎活动,规定射中少者要罚重九宴,这大概也是对骑射的鼓励和考查。射毕,选择高地,立起帐幕,给蕃汉臣僚饮菊花酒;同时,把兔肝切成片,拦以鹿舌酱食之。兔肉鲜嫩,并富有营养。兔肝更是美味可口。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也有关于兔子的禁忌。《宋史赵汝愚》记述一位孝子“母生岁值卯,谓兔神也,终其身不食兔”;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不吃兔肉,认为兔子(音似吐子)与孝道有种神秘关联,历史上的一些孝子为先人守墓就常弄白兔陪伴。更有认为孕妇食兔会导致孩子裂唇的,汉王充的《论衡 命义篇》有“妊妇食兔,生子缺唇”;晋张华《博物志》有“妊娠者不可啖兔肉,亦不可见兔,令儿缺唇”的记载。现在老百姓当中常有怀孕妇女禁食兔肉,否则生的孩子要像兔子一样三瓣嘴的说法。另外还有兔肉禁与雁肉合食的说法,以避谐音兔子雁(咽)肉。
 兔子也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用兔毛制作毛笔。唐诗人白居易的《紫毫笔》诗:“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宋梅尧臣的《永叔白兔》的最末两句:“我欲拔毛为白笔,研朱写诗破公颜”,也描写了用兔毛来制作毛笔。
 由于兔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形成了好多与兔有关的成语和名言警句。如白兔赤乌、东门逐兔、 动如脱兔、 得兔忘蹄 、东兔西乌、 龟毛兔角、 狐死兔泣、 获兔烹狗、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狡兔三穴、 惊猿脱兔、 狼奔兔脱、 目兔顾犬、 犬兔俱毙 、守株待兔、 兔角龟毛、 兔角牛翼、 兔葵燕麦、 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 兔缺乌沉、 兔死凫举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兔死犬饥、 兔丝燕麦、 兔头麞脑、 兔走鹘落、 兔走乌飞、乌踆兔走、 乌飞兔走、一雕双兔、兔子不吃窝边草、兔子尾巴长不了等等,不胜枚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