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1226 于 2009-12-15 21:09 编辑
郑汴三日行
2007年11月2日到4日,与骑友文翰,飞龙,闯王共四人骑行了开封和郑州。三日骑行里程为三百九十公里。
一.十一月二日,西华——开封。
十一月二日下午两点,我们四人从西华出发,当天夜里十一点多到达开封。当晚宿于开封。当日骑行里程为一百四十公里。
骑行路线为:西华——红花——练寺——扶沟县城——大李庄——包屯——江村——通许县城——陈留镇——开封。
本来想着上午早一些出发,但因事一直没有办法脱身。到中午时,骑友闯王在周口买车才回来。他新买了美丽达自行车,到家不到一个小时就和我们一起去了开封。他当天的骑行里程要比我们其他人多二十多公里。人们夸赞人时爱说“出手不凡”,他是出腿不凡。第一次骑行就骑了一百六十多公里。
由此我也想到循序渐进和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循序渐进无疑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打牢基础。但是跨越式发展也是必要的。有些台阶,上去了也就上去了。至少以后不会再有什么惧怕心理。很多东西,往往还是自己不能战胜自己。
到通许县城时,已经很晚了。我们在那里吃晚饭。大家商量是不是住在通许。竟然没有人同意。而通许离开封还有四十七公里。大家吃了饭又饶了四十七公里。
那条道路上,晚上车辆应该算很少。这也是我们可以夜骑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达开封时已经快夜里十二点了。大家在街上吃了夜市,因为开封的夜市是很有名气的。
二.十一月三日,开封——郑州。
开封正在举办菊展,今年是第二十五届。开封的菊展应该算很有名气的。展期是一个月,从10月18日到11月18日。开封要打造旅游城市,菊花的功劳功不可没。
我们这次骑行的目的便是看菊展。到大相国寺,开封府,龙亭,包公祠,清明上河园都看了看。在那里照了像,但都没有进去看。
菊展的主会场在龙亭,门票五十元。进去看的人很多,可以用“游人如织”来形容。门前的广场上也有大的菊花造型,很漂亮的。
在龙亭的湖里,有一些游泳的人。其中一个人已经快七十岁了。我们和他聊天,大家都很高兴,因为他听到我们是从西华骑车到开封,也很赞扬我们。热爱健康,热爱自然,崇尚积极乐观的精神生活,这些共同的爱好拉进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包公祠是我特别提议要去看的地方。我开玩笑说,咱们也算来接受传统教育来了。包公千百年来被人民所爱戴,体现了民心的不可诲。看看中国的历史,过去的政治其实更黑暗。但既便是在那样黑暗的环境下,仍然有象包公这样为民请命的人。内乡县衙有一块匾额为“天理国法人情”。这是很值得人们想一想的东西。
现在是一个浮躁的年代。没有人再愿意静下心来想一想历史的东西,传统的东西了。
到上午十一点多,开封的几个景点基本看了一遍。我们决定骑车去郑州。
郑开大道的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因此郑开大道也算个著名的景点。它的全程据说有七十多公里。但它在两个大的城市之间,单是两个城市的市区就有很多公里。因此我们也弄不清楚它的起止点。
郑开大道是十车道,全程有路灯。因此算个很豪华的路。路上并且有清尘车,道路很干净。
在那一路,遇到好几班骑行的人,大约有五六十人。我们都向他们挥手致意,他们也回以热情的招手。天下车友是一家,遇到骑行的人,很多时候心中是很高兴的。
也遇到五六十个暴走的人。打了六七面红旗,上面写了各队的名称。显然是有组织的活动。我们开玩笑说,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当然,我们这些骑行的人也往往被别人看作异类的。
当日骑行里程为八十公里。
三.十一月四日,郑州——西华。
早晨六点十分,我们从郑州出发,开始我们的返程骑行。
骑行路线为:郑州——郭店镇——薛店——大营——尉氏县城——张市镇——永兴镇——白潭镇——大李庄——扶沟县城——练寺——红花——西华县城。骑行的为省道102线。骑行里程为一百七十公里。这可能是郑州到西华最近的一条路了。
现在天黑得很早,大约下午五点时,天就有些昏昏的了。快到西华境内时,天就黑了。我们只好开灯而行。这条省道车流量很大,因此很不利于骑行。在晚上骑行时尤其危险。有夜骑时,我是极力主张要穿反光背心的。因为现在还没有购到合适的反光背心,我只好把一个手电灯放在车篮里,灯光向后,对后面的机动车多少算一点提醒。
道路的两边有很多碎石子和玻璃碴子,对自行车胎极具破坏性。但往道路里面骑行又不安全。这是在公路上骑行很让人伤脑子的事情。
晚上将近七点,我们一行四人骑行回到县城。圆满结束这次开封郑州三日之行。
这次出行,骑友飞龙,闯王均是第一次大里程骑行。一是连续有两天骑行里程超过一百六十公里,二是连续三日骑行。单日骑行强度和续行强度都不能算很小,但他们好像都很轻松就骑行了下来。这应该得益于他们平常的身体锻炼。
骑友文翰,体力强大,每次出行好像都不能尽兴。但因为是团队出行,总要有人受一点委屈。好在骑行界英雄辈出,高手如林,不怕他遇不到旗鼓相当的对手。欢迎骑行界的朋友向他挑战,也好挫挫他的锐气和傲气。
这次骑行,完成了我原定的中期骑行梦想——骑行郑州。因此,这是很值得纪念的。这里也再次感谢与我一起完成我中期骑行梦想的三位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