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1226 于 2011-7-20 13:44 编辑
三.骑行的浪潮。
大约在十多年前,曾经流行过山地车。那时一辆车的价格在五六百元,已经是天价了。很多人对屁股高翘的骑车人嗤之以鼻。我的印象中,在县城里,山地车只流行了很短的时间,就销声匿迹了。
这一次骑行的流行,应该是发端于2006年到2007年,到举办北京奥运会的2008年达到高潮。到今天的2011年应该还算在蓬勃发展中。你只要看一看现在有多少品牌的自行车厂家在做山地车,就知道这股热潮还没有退下去。
这一次的骑行热潮,大约还能够持续几年。现在,大多数人能够吃饱穿暖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吃出来闲出来病了。人们有了锻炼身体的愿望和休闲的愿望。自行车运动在众多的选择中,显出来它的优势。比如它的激烈与优雅,动与静的有机结合等等。
当然,也有相当多的骑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休骑了。但也有很多骑友计划着今年,明年甚至几年以后的骑行活动。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有骑友在成长。
四.骑行的意义
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如果都从哲学上考虑,做什么事情才有意义呢?不要说骑行有什么意义,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回顾一下厕所文化的变化。前些年,厕所广告写的是“找X姐。电话……”。现在变成了“同*交友。电话……”。在网上看到,太原出现了**俱乐部。“换*俱乐部”过去只是天方夜谭,现在在中国是早就成了现实。
一次在城市逛商场,看到玲琅满目的高档商品,我和同行的朋友说,现在我多少明白一点为什么会有女大学生求富豪包养了。人对物的贪欲永远不会有尽头。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环境中,要做到洁身自好,需要非凡的毅力。
对于重庆的“唱红打黑”,反正我是很欣赏的。一个社会,总要有点正气,总要有点超然于物质之外的东西。
“别人看你是疯子,你看别人是傻子”。骑行爱好者和非骑行爱好者也可以相互这样看。
五.结尾的话
每次写回顾性的东西,我都喜欢说些感谢的话。这些感谢是发自内心的。诸葛亮说:“但求苟活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生逢盛世,不但可以悠闲地骑骑车,而且可以肆无忌惮的在网上写写文章。咱好歹也算“有钱有闲”呢。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有时也躲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对这个社会射出一支两只冷箭来。想借此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变好一点。
有时也会谈谈自己的思想。不希望自己太消沉。公开谈积极的东西,藉此鼓励自己。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也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过来了。羞愧过,愤恨过,彷徨过。“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这境界太高古,不是寻常人等可以做到的。自己更做不到。
有点闲时间,还是要骑骑车。没事了,还是要码几行字。“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高雅事自己是做不来的。爱好骑行,说不定还能遇到几个“臭味相投”的朋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