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中快递 发表于 2012-11-4 22:42 ![]()
两度羊肠坂
2009/04/11 07:09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太行山有羊肠坂,是不经意间在历史地图集的晋代壶关区域图上看到的,读了曹操征G干时写下的《苦寒行》,印象又深了一层。
曹操在《苦寒行》中面对太行山道路的艰险发出的一声声叹息:“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暝无所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羊肠坂竟使一个曾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乱世枭雄写出如此苍凉凄苦并与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盖世风格截然相反的诗篇,让我似乎看到了羊肠坂对行人意志的考验并产生了亲自去走一走的强烈愿望。然而查阅了古籍后竟产生了疑惑,因为不同的记载中对羊肠坂之所在竟有完全不同的说法:班固在《汉书》说:壶关有羊肠坂,长三里,曲盘如羊肠然。明确地说羊肠坂在古上党(今山西长治地区)的壶关县(暂称之“壶关羊肠坂”);而《吕氏春秋》却说:泽州羊肠坂长45里(暂称之“泽州羊肠坂”),“九山之一也,盘纤如羊肠”。查泽州乃今山西晋城,也就是说,吕不韦指认羊肠坂在晋城地区。进一步查阅资料,看到唐代《元和志》与明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都与《吕氏春秋》的说法一致。《元和志》说:“太行径在怀州(今河南沁阳)北,阔三步,长四十里,羊肠所经,瀑布湍流,实为险隘”,《读史方舆纪要》说:“关(指太行陉之天井关)之南,即羊肠坂,南属怀(今河南沁阳)北属泽(今山西晋城)”。只有隋炀帝杨广的大臣崔赜在回答杨广“何处是羊肠坂?”的问题时模棱两可地回答说有上党潞州壶关县和泽州两处羊肠坂。
既然有两处羊肠坂,那就都去看看好了。
元旦,约了几个朋友开始了对羊肠坂的考察。选择元旦这个日子,主要是为了体验“苦寒”的感受。
用了7个小时走完从北京出发经安阳到林州的高速,当晚住在林州天平大道上的阳光大酒店。此酒店号为四星级装修,实为三星级,砍价后一个标间由398元降到了200元。
关于林州,人们知道最多的是大救星时代由当地农民用简陋工具开凿出来的“红旗渠”,它已成为“人定胜天”的实例和今日林州的观光景点。其实,林州的故事和景致远不止此一处。林州古称“林虑”,得名于太行山南段主峰——林虑山。林虑山的南北两侧分列着虹梯关[图1]、玉峡关[图2]、石窑滩、佛子山等众多横穿晋、豫两省的大峡谷,其壮丽奇绝绝不亚于已开发的云台山,只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罢了!林虑山东侧山壁上还建有一处北齐时代的金灯石窟寺[图3],其选址之奇妙、石刻之精美、保存之完好都是一流的。去年元旦天寒地冻时来到这里,在寺内石窟前野餐竟未感觉到一丝风,暖洋洋的阳光照在身上,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
第二天一早,由西南方向出城,经由林州往新乡辉县的公路到合涧后右转上了林(州)荫(山西长治县荫城镇)公路,路旁是淇河的支流——郊沟河,溯河上行经过弓上水库进入山西境内的太行峡谷。前几年寻找太行八陉第二陉——白陉时,曾看到某些资料中提及郊沟河,说白陉是沿着郊沟河走的。关于白陉的走向曾见两种说法,上述说法为其一,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羊肠坂是白陉的一部分;另一种说法认为白陉是沿着卫河支流——淅河的上游——峪河(河南境内)与磨河(山西境内)上行,至于羊肠坂与白陉之间是何关系则未涉及。前年元旦寻找白陉[图4]时已走过峪河与磨河,这次正好走一走郊沟河,以求证哪一种说法正确。
行至庄则上(村名)出现一条不明显的岔路,如果沿林荫公路继续前行就离开了郊沟河,我们紧随河流的走向进入了峡谷。
拐进峡谷,山势陡然紧峭起来,道路贴着壁立的危崖,另一侧是由于河水千万年切割而形成的深邃的河谷,路窄得几乎只能过一辆车,若遇会车,只能减速贴紧崖壁让对方先过。因为路狭不允许停车且峡谷深邃幽暗,难以拍出曝光充足的照片,所以尽管心中渴望却未能留下此段道路的照片,成为此行的深深遗憾。
穿过七里栈隧道,路旁出现一片空地,赶紧停车照相。由于路从隧道中通过,这里的河谷中保存下一段古栈道[图5]。在古道日益湮没于现代公路下的今天,我为它的幸存而庆幸。我一向认为,作为古代文明载体之一的古道保留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记忆,它本身就是历史,因此是不应该被今人忘怀的。七里栈与秦蜀古道中的栈阁(如连云栈)有所不同,它是贴着崖壁用石头铺就的,今人在古道外侧用石块将它加固后也只有1米多宽。河对岸的石壁上还保留着当年架设栈道用的方形石孔。走在沧桑的古道上,心中充满历史的感触,似乎看到曹操那一眼望不到尾的大军一字长蛇、步履蹒跚地行进在这条道路上,而作为统帅的曹操本人在如此险峻狭窄的道路上也只得下马步行并随步吟出了“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诗句。
离开七里栈,来到紫团山下,古人称:“南武夷,北抱犊”即指此山。此山原有名刹云盖寺,今已毁,山顶另建白云寺,寺下有深不可探之紫团洞。可惜时值严冬,僧人与守穴之人都已离去,只能扒在门缝处让眼、鼻感受一下洞中的温热仙气。上山的道路是石块与石板铺就的,好走,只是太陡,快到山顶前,面对角度不会大于40度,高程却达300米的“云梯”不禁让我“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从紫团山下来有岔路左行去黑龙潭。黑龙潭水异常清澈且终年不涸。这里是求雨之处,据说求雨者必须属大龙和小龙,否则不灵验。
悬崖峭壁上有现代人开凿的栈道。栈道旁有一座建于明朝,高25米、长约50米、沟通晋、豫两地的石桥,当地人称“仙人桥”。离仙人桥不远还有一座桥梁,跨过这座桥以及和它相连的山洞,就进入了龙泉峡。龙泉峡中有瀑布,丰水季节来此,老远就可听到它的轰鸣声。龙泉峡中还有一个从河南进入山西的古老关口,叫“大河关”,据说,曹操攻打盘踞在上党的G干就是由这里破关的。这里还有曹操当年的藏兵洞。
出龙泉峡是王莽峡。王莽峡中有一洞,传说是王莽追杀刘秀时,刘秀藏身之处。游王莽峡一定要走走开凿的十八盘。十八盘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清代曾被洪水冲垮,康熙年间重修,共有1300级台阶。
回到停车处,腿已僵直。未曾上山的朋友已烧好奶茶和紫菜鸡蛋汤。数九寒天的深山里能就着滚烫的奶茶和鸡蛋紫菜汤大口大口地吃哈尔滨红肠,真是一种享受!想起曹操的诗句“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觉着此时的自己比曹操幸福多了。
离开大峡谷,当晚赶到晋城,仍宿住阳光大酒店。此酒店为真四星,标间价格也只有220元。
第二天一早经207国道出城,在新房洼左转上宛周公路前往泽州羊肠坂[图7]。这段路位于太行八陉之第二陉——太行陉的西侧,长约40里。
太行陉是豫北通往晋东南的一条重要交通孔道,因紧靠丹河,又名“丹陉”。古道始于古怀州(今沁阳一带)城北15公里处的万善关帝庙,北上太行山南麓的常平镇(今沁阳市常平村)后,过大口隘,度天井关,再经高平、壶关抵达古上党。
途中经过天井关。此关是太行陉上最重要的关隘,古称“天门”,后因天门处筑有一孔露天井泉改称“天井关”。汉代刘歆在《遂初赋》中曾说:“驰太行之险峻,入天井之高关”即指这里。
过天井关,再过油坊、大口、风口等村就是晋、豫省界上的碗城村。建于唐代初年的碗城[图8]就在村的西侧,它像人的喉咙上的喉结一样正正地卡在羊肠坂的咽喉要道上。
车过碗城村约500米,路右一片空地和几间砖房有一新开辟的停车场。这里曾是碗城驻军的一处哨卡。由此西行约50米一转弯就可看到由三面山体环抱、巨石砌就的古碗城。城的左、右侧后是两座山头,山顶皆有堡垒遗迹,堡垒为石墙所连,石墙是战国时赵国所建,各向东西延
伸,据村民讲,东部延伸至5公里以外。城虽不大(一亩见方),但墙体高大坚固,北面靠山,南面临渊,正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城如碗状,故名“碗城”。从东门进入城内,见门洞穹顶石上刻有建筑时间,只是年代已漫漶不清。据说东、西两门门额上曾刻有“北达京师”“南通伊洛”,如今已不存。城内北半部是一高台,台上存营房残垣。城中遍布巨大的石块,无从下脚。出西门是下坡道,千年路面上留有马蹄踩下的凹痕[图9]。下行二、三十米路北(右侧)的石墙
上刻有“古羊肠坂”四个大字和“同治初元季夏”字样[图10],为清代三代帝师翁同和手书。从刻石处上山,过石墙豁口左、右行可达碗城左、右侧后两山顶。西山顶上有一大坑,村民说为河南人所挖,坑底曾挖出多层古代砖瓦。由西山顶西行下坡,有方方正正的巨石垒砌的石墙,墙体上的箭孔仍保存完好。
站在碗城城后的山顶上可看到近在咫尺的的河南常平村,可是当我们离开碗城前往时,竟走了很长时间。一路都在“天上”盘旋,壮阔的太行山在脚下绵延不绝,司机必须目不转睛地盯着路面,一不小心摔下悬崖,肯定粉身碎骨。亲身走了这条天路,终于理解了古人所说:只有控制了天门之险,方能逐鹿中原的战略思想。
转自17u.com/blog/article/897934.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