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户外-河南户外联盟-中部户外联盟-河南旅游-河南驴友

搜索
快捷导航

Model推荐领队活动更多>

楼主: 山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赣南、闽西十九日行(全部完!)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5:23 | 只看该作者
  16.关于赣州古城墙
  中国有五大古城墙。西安、平遥、荆州、兴城、赣州,它们所在的城市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然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西安、平遥古城墙是明
洪武三年重修的,荆州古城墙是顺治三年重修的,兴城古城墙是乾隆四十六年重修的。赣州古城墙是宋代砖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还在为防洪起着重要作用。
    ◆ 建造历史
    赣州古城墙是唐末客家人卢光稠扩城后奠定的基础,当时是土城,后来因江水岁岁冲坏土城,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孔宗瀚任赣州知州,开始用砖修筑城墙。现在全国还有不少保存较好的城墙,如西安、南京、荆州、安徽寿县等,但是这些地方的砖城墙都是明洪武年间以后的,包括北京万里长城。明洪武年间创建大明皇朝以后,皇帝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下令各州、县筑城墙,现在全国各地保留下来的城墙都是那时兴建的,唯独赣州的城墙是北宋的,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后来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雄伟的城墙。而且护城河、墙垛、城楼、警铺、马面、炮城等设施齐全,整个城池开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其中前3座城门还有二重或三重瓮城。现在的赣州古城墙城门之一涌金门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太平军攻城,又在赣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赣州因城池非常坚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难攻,有“铁城赣州”之称。太平军两次攻城,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六次攻城,都没有攻破现在保留下来的城门还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涌金门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门炮城;古城墙有3600米。这些城墙、城门不仅成为今天的游览景点,而且至今还在为赣州防洪发挥重要作用,赣州市政府每年还拨出一定经费维护古城墙。
    ◆ 历史价值
    尤为珍贵的是,在古城墙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带有文字的城砖,这种砖被称为铭文砖,上面载有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主要的是××年、××督造、××窑烧造等,据赣州市博物馆调查统计,共有各种不同内容的铭文城砖521种,最早的一种铭文砖记有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最晚的一种铭文砖记于民国四年(1915年)。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为赣州的一部历史巨著,记载着赣州古城的兴衰、嬗变,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国务院将赣州古城墙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现代遗存
    解放后经过实测全长6900米,平均高度5米,厚6.5米,有镇南、西津、涌金、建春、百胜五门。1958年拆除百胜门经镇南门至西津门的南段城墙后,现存沿江的东西两段,从西津门沿章江至八境台,从八境台沿贡江经涌金门、建春门至原百胜门旁、今东河大桥止,共3664米。另外,南段古城墙沿拜将台段还有52米,1990年10月又暴露赣州养济院南的城墙墙基41米。经赣州市博物馆1990年调查,现存古城墙中,宋石墙25.25米,宋砖墙19.80米和养济院南宋砖墙基41米,基本上是原墙原貌,其余部分多历代维修,除被蔓草杂树掩盖部分,宋代遗存或许在墙内还待发现外,多数已混杂不清了。但3664米整体规模宏伟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5:30 | 只看该作者
  17.走向北门
  在龟角公园小憩后,继续沿城墙前行,此时我们所看到城墙已是名副其实的古城墙了。


  再看一眼八景台
  
  

  古城墙  
  

  古城墙上的树根
  

  古城墙
  

  
  古城墙上的树根
  

  古城墙
  

  北门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5: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猫! 于 2010-11-12 08:42 编辑

  18.北门外观赏章江、古城墙
  到了北门,城墙外的路杂草丛生,非常难走!正路是进北门,从城墙上走。出于好奇,在北门外又向前走了一段,观赏章江和古城墙。


  北门  
  
  
  城墙上被垒住的门
  
  
  章江边的警示牌
  
  
  章江上的橡皮坝
  
  
  美丽章江
  

  美丽章江
  

  杂草丛生的古城墙
  

  杂草丛生的古城墙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5:42 | 只看该作者
  19.从北门上城墙观赏
  上城墙的台阶
  
  

  城墙上,远处既是八景台
  
  

  城墙上  
  
  
  古城墙
  

  城墙上的瞭望孔
  

  远观两江交汇
  

  藤爬墙
  
  
  远观八景台
  

  再看两江交汇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5: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猫! 于 2010-11-12 08:43 编辑

  20.爱莲池
  上初中时,学过周敦颐(宋)的文言文《爱莲说》。

  原文如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如下:
  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今在赣州古城墙上行走时,发现一个亭子,亭内有一石碑,碑的正面刻着三个字“爱莲池”,背面刻着“爱莲说”原文,亭前有一个葫芦形的池子。亭子的隔壁是一个学校,不用说,这个学校的学生对“爱莲说”一文肯定背得滚瓜烂熟。只可惜,池子里没有莲!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6:06 | 只看该作者
  21.蒋经国故居
  看了爱莲池,又上城墙,不远处便是蒋经国故居。在城墙上碰到一个当地中年人,听他说,蒋经国当年在赣州干得相当好!


  再上城墙
  

  城砖上的字
  

  城墙上的小门
  

  再看章江
  

  绿树掩映下的就是蒋经国故居
  

 
  

  蒋经国故居
  
3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猫! 于 2010-11-12 08:44 编辑

  22.郁孤台
  离开蒋经国故居,下了城墙,穿过一个小巷,便到了郁孤台公园,公园的山顶上,便是郁孤台!


    最后一眼看章江
   
   
    一条小巷子
   

    远望郁孤台
   

    郁孤台
   

    郁孤台和辛弃疾塑像   
   
   
    辛弃疾塑像
   

    塑像下的简介
   

    郁孤台
   
3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6: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猫! 于 2010-11-11 16:20 编辑

  23.辛弃疾 & 郁孤台
  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赣州就任江西提点刑狱,上郁孤台凭眺远望,写下“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6: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猫! 于 2010-11-11 16:23 编辑

  24.关于郁孤台
  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赣州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点。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
  郁孤台创建年代史籍未祥,但距今最少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清同治《赣县志》记载:“郁孤台,在文笔山,一名贺兰山,其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唐李勉为州刺史(江西观察史),登台北望,慨然曰:‘余虽有不及子牟,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岂令名乎?’乃易匾为望阙。”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仍名郁孤台,并在台北增建望阙台。沧海桑田,郁孤台屡经废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1959年修复。1982年3月拆除。1983年6月在原址大致按清代格局重建,次年9月建成,三层,高17米,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著名书法家、原全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为台题额。1996年,国家主席同志沿京九线视察来到赣州,也曾登临郁孤台。
  郁孤台为赣州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甚多。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朝廷贬谪到岭南的惠州,在赣州逗留期间,游览郁孤台,身临“掰开章贡江流去,分得崆峒山色来”之景,诗兴88,写下了《过虔州登郁孤台》:“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洲。故国千峰处,高台十日留。他年三宿处,准拟系以舟。”
  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任赣州知州。任职赣州期间,文天祥登临郁孤台,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遂吟成《郁孤台》一诗:“城廓春声阔,楼台昼影迟。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
  楼以诗显,诗以楼传。游览郁孤台并留有诗作的,有宋代的“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江湖诗派刘克庄、戴复古,宫廷诗人康与之,明代诗人刘崧、李梦阳、谢榛,哲学家王阳明,戏剧大师汤显祖,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朱彝尊等。
  八百多年来,对辛弃疾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人们唱和不绝。大救星主席和同志总书记均曾手书此词,认为其“语言蕴藉,意味深长”。1965年6月,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登台游览,反辛词意留词一首,为郁孤台增添了新的意境:“郁孤台下三江水,人民血汗非清泪。遍地尽杉松,泱泱绿化风。十年树木计,前景在眉睫。决战胜天公,江流不再红。”可以说,郁孤台是赣州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个象征。

54

主题

1166

帖子

3769

积分

博士生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9
QQ
40#
发表于 2010-11-11 16:29 | 只看该作者
我说怎么不见山猫出行了,闹半天长途旅行了。。。。不错,准备工作做的很好啊。。。

再者片片很有表现力啊,

点评

我们不像你们有寒暑假,好不容易有15天休息时间,得用到正项上!呵呵!  发表于 2010-11-12 16:5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