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户外-河南户外联盟-中部户外联盟-河南旅游-河南驴友

搜索
快捷导航

Model推荐领队活动更多>

楼主: 山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赣南、闽西十九日行(全部完!)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16:01 | 只看该作者
42.龙虎岩

【导游词】
    沿着林荫小道前行,步入龙虎岩。龙虎岩是一处丹霞洞穴,约一百米,因有金龙和双虎石雕而得名。
    这尊造像叫龙树王,他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金龙和双虎是其护卫神。在他的左边刻着一条金龙,金龙的后身掩在石岩之中,前爪张开象在悠闲行走的样子。右边是两只白虎石雕,它们好象在龙树王身边玩耍嬉戏。整座雕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龙虎闲情嬉戏图》。

    在这组造像的旁边岩石上,刻着“同心岩”三个字,这是明代刘昭文题写的。当时他游通天岩,看到这组雕像后颇有感触,慨然题下了“同心岩”三字于岩石上,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希望朝廷上下官员不要“龙虎相斗”、“龙虎相争”,要友好相处,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另外山岩上这两尊降龙、伏虎罗汉像,同属于沿忘归岩一线的十八罗汉系列,都是宋代造像。

【图片欣赏】
沿着林荫小道前行,步入龙虎岩。


这尊造像叫龙树王,他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


金龙和双虎是其护卫神


他的左边刻着一条金龙,金龙的后身掩在石岩之中,前爪张开象在悠闲行走的样子。


右边是两只白虎石雕,它们好象在龙树王身边玩耍嬉戏


整座雕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龙虎闲情嬉戏图》


在这组造像的旁边岩石上,刻着“同心岩”三个字,这是明代刘昭文题写的


“龙虎岩”简介牌

03.jpg (227.08 KB, 下载次数: 0)

03.jpg
7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16: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猫! 于 2010-11-12 16:10 编辑

43.欣赏“龙虎岩”周边的景色

【导游词】
    龙虎岩也是通天岩景区中保存摩崖题刻最多的岩穴。共有历代名人题刻39品。其文体形式有题名、题记、诗词、造像记、吉祥文字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我国书法石刻艺术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其中有一篇游记是通天岩文字最多的题刻,全文406字。在这众多的题刻中,宋代陈世雄的题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这篇游记作于南宋绍兴期间。其时,赣南山区多次发生农民起义,而这篇游记的前半部分,记述的就是朝廷派兵镇压发生在大余县境内的一次农民起义,其时间、地点、人物都确凿可信。这对于农民战争史和赣南地方史的研究,都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明朝万历年间的唐邦佐,在通天岩留下了三品诗文,其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造诣。他的手迹,是通天岩摩崖题刻中的艺术精品,其书法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融诸家之长,无论是运笔、结构还
是章法,都有独到之处。唐邦佐是浙江兰溪人,进士出身,因得罪权贵,被贬到赣州任通判,相当于幕僚顾问这类职务,是个闲职。此公虽才华横溢,但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自以为怀才不遇而目空一切,他在镌刻自己的作品时,往往是刻在比他官职大的人旁边,并将前人的题刻凿去,以发泄他的不满。这一点,自然要受到后人的指责。

【图片欣赏】



















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16:15 | 只看该作者
44.沿途看到的树木名片

行进途中,看到很多树木名片,随便拍摄一些,请大家欣赏。





















7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16: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猫! 于 2010-11-12 17:10 编辑

45.通天岩
【导游词】
    再往前走,就是石窟的中心景区—通天岩了,这是一处天然环形山壁。
    在通天岩的悬崖峭壁上,雕凿着8尊唐代的造像,是通天岩石窟最早的作品。你看这尊双手合十的观音造像,她头戴宝冠,面像丰圆,披垂肩,宝缯下垂,佩项圈臂钏,短璎珍,裙带穿环从腰际垂下,足
踏莲台,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沈从文先生称其为价值连城。中科院专家宿白于1991年对通天岩石龛造像考察后曾作诗:“早刊菩萨像,晚补罗汉群,创始云晚唐,千古映赣江”。
    在悬崖峭壁中,有一组石龛造像,佛主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作禅定状,左边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骑象的普贤菩萨,他们面相方圆,神态庄严。由这组造像向两侧延伸的悬崖上刻有层层排列的浮雕五百罗汉像,体态自然,表情各异,形成拱卫格局,气势恢宏,是北宋中期的作品。这里,集中了佛国世界的精华,是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场所。
    南宋工部尚书胡榘(时任赣州知军)在《游通天岩》一诗中写道“万龛石佛坐观空,安用悬崖架梵宫。纵使风雷窒岩窦,此心元自与天通》。”说明通天岩早在唐、宋时期就佛龛遍布,香客不断。
    关于这万龛石佛的壮观图景,有这样一个故事:通天岩广福禅林的僧尼在块远离红尘的宝刹,禅坐念佛。天长日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能亲眼见到佛祖,聆听佛祖说法。于是,他们在
每天功课完毕后,都要面向西方,默默地诉说自己的心愿。俗话说,心诚则灵,通天岩僧尼的虔诚,感动了如来佛祖,这一天,佛祖率诸位菩萨,还有十八罗汉、五百比丘,降临通天岩,亲自为这里的僧尼讲述佛法。亲眼见到佛祖,这是僧尼一生中最幸福的事,为了永远记住这难忘的一天,通天岩僧尼便外出苦行,广募善缘,筹集了大量的资金,请来了最好的工匠,将佛祖亲临通天岩的场景雕刻下来,如来佛祖命令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的坐骑——神狮和神象守护在通天岩进山的山口。千百年来,这两只神兽一直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天长日久,终于化成了两座大山。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东岩和狮形山和西岩的象鼻山

【图片欣赏】






























7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1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猫! 于 2010-11-12 17:11 编辑

46.翠微岩
【导游词】
    紧邻通天岩,是翠微岩,这里有宋代李大正所题“通天岩”三字。岩窟下,相传为宋代隐士阳孝本的隐居处。岩壁之上,刻有宋代虔州(赣州)知州林颜、丞相薄宗孟和阳孝本三人唱和的诗词。这里还有通天岩年代最早的一品题刻,它雕刻于熙宁六年(即1073年),距今己有九百余年历史了。
    位于翠微岩的大肚弥勒佛造像,其题材特异,完成于南宋,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终曲。到这里,古代石刻就游完了。

    我们可以一起对这些古代石窟艺术作一归纳。通天岩石窟的摩崖造像一共可分四级组,第一组是唐代末的8尊造像,位于通天岩与翠微岩相交处,这是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第二组是北宋中期在通天岩山岩上部开凿的五百罗汉拱卫毗卢遮那组群造像,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可惜现在只能隐约见其影子。第三组是北宋后期以明鉴和尚为主施造的单龛十八罗汉像,沿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一线分布,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华。第四组是南宋初年赣州城内居民朱氏施造的这尊大肚弥勒佛造像。而摩崖题刻,上起北宋,下至民国,900余年从未间断,最早的就是翠微岩上部正中这幅,时间为1073年,“莆阳陈进之率温陵林安节、杨子常、肖如晦、曾宝臣,熙宁癸丑孟春二十六日同来”。年代最晚就是忘归岩正面的“可归”两字,时间为1948年。

【图片欣赏】























7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16: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猫! 于 2010-11-12 17:11 编辑

47.广福禅林
【导游词】
    在通天岩这一中心景区,还有依山而建的“广福禅林”、蒋介石打算关押张学良将军的“双桂堂”、苏东坡与阳孝本会谈的遗址“阳公祠”、“蒋经国避暑山房”等。
    在广福禅林的西侧,有一“阳公祠”,原为“广福寺”禅房,为祭祀本地名人阳孝本而立为祠。
    北宋时期,博学高行的名士阳孝本,因不愿为官,归隐通天岩二十余年。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路过赣州时,还专程前往通天岩拜访阳孝本,两人一见如故,相处甚欢,日同游览,夜则长谈,
遂成至交,并诗赠阳孝本曰:“室空唯法喜,心定有天游。摩洁原无病,须洹不人流。苦嫌寻直枉,坐待寸田秋。虽未麒麟阁,己逃鹦鹉洲。酒风动竹,梦断月窥楼。众谓元德秀,自称阳道洲。拨葵终相鲁,飘然不系舟。”现在这阳公祠就是为了纪念苏阳会晤这段佳话所建。阳公祠亦成为后代人墨客相聚唱和泼墨所在。位于通天岩石窟翠微岩附近的山坡上,有一石穴墓。阳孝本葬后曾迁葬黄金村,南宋淳熙年间复葬通天岩旧穴,阳孝本墓是通天岩石窟最重要的遗迹之一。
    广福禅林东侧这幢房,叫双桂堂,原来是方丈室。1946年,蒋经国陪同蒋介石游览了通天岩。当时,蒋介石发现这里三面环山,地势非常险要,且不被外人注意,于是密令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将原来
方丈室的双桂堂改建成一幢二层的小洋房,准备将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转囚于此。该建筑分张学良及赵四X姐卧室、警卫室、卫生间、更衣室四个部分,上下楼均要经过寺内的山洞,警卫室设在山洞口。然而,小洋楼竣工时,解放大军己进逼江南,张学良将军也就没有到此居住,所以,这是一幢“没有住过将军的将军楼”。
    寺庙后面有好几个洞穴,当年就是寺庙的藏经洞。现在装上了路灯,大家可以进去看看。洞口出来,我们看到的这个水池,是广福寺的放生池,在这山崖下有几间依崖而建的房,就是蒋经国先生当年的
避暑山房了。

【图片欣赏】






























7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16: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猫! 于 2010-11-12 17:11 编辑

48.“天然漏米洞”传说

【导游词】
    在广福寺内岩顶有一天然漏米洞。相传,古时候这个洞每天都会漏出一些白米来,漏出的白米不多不少,正好够住持和尚及香客一天食用,香客多就多漏一点,香客少则少漏一些。有一天,一个在厨房烧火的和尚想,如果把洞凿大一些,一定会漏下更多的米,米多了就可以换钱,以后就不用再劈柴种地了。于是,这个贪心的和尚就真动手把洞凿大了许多,可是,从这以后,白米一粒也不漏了,倒是漏了三天三夜的砻糠,就什么也不漏了。这就是赣州民间至今流传的一句俗话,叫做“和尚贪心吃砻糠”,告诫人们切切不可贪婪。瞧!当年和尚留下的斧凿之印,仍历历在目。如今,广福禅林香客云集,前来祈福求愿的人络绎不绝。

【说明】
    在广福寺内,本想看看这个天然漏米洞,但不知在什么地方。在寺内见一个中年和尚走来,忙上前去问他。他说: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只有得道高僧才能看到,我修行了快十年了,还看不到呢!听他这么一说,算了,没修行过一天,能看到才怪呢!立马走人。
7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16: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猫! 于 2010-11-12 17:12 编辑

49.卧佛景点

【导游词】

    翠微岩往西数百米,沿着绿荫小道前行,可见红色丹岩上23.66米的卧佛,神情静谥,一副安详休闲的睡姿,使人看了忍不住羡慕佛家的超凡脱俗,这尊佛是继南宋以来通天岩的又一巨型造像,是1998年雕刻的。

【图片欣赏】












7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16: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猫! 于 2010-11-16 08:20 编辑

50.古代石刻小结

【导游词】

    到这里,古代石刻就游完了,我们可以一起对这些古代石窟艺术作一归纳。通天岩石窟的摩崖造像一共可分四级组:
    第一组是唐代末的8尊造像,位于通天岩与翠微岩相交处,这是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
    第二组是北宋中期在通天岩山岩上部开凿的五百罗汉拱卫毗卢遮那组群造像,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可惜现在只能隐约见其影子。
    第三组是北宋后期以明鉴和尚为主施造的单龛十八罗汉像,沿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一线分布,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华。
    第四组是南宋初年赣州城内居民朱氏施造的这尊大肚弥勒佛造像。而摩崖题刻,上起北宋,下至民国,900余年从未间断,最早的就是翠微岩上部正中这幅,时间为1073年,“莆阳陈进之率温陵林安节、杨子常、肖如晦、曾宝臣,熙宁癸丑孟春二十六日同来”。年代最晚就是忘归岩正面的“可归”两字,时间为1948年。

12

主题

237

帖子

1440

积分

硕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440
80#
发表于 2010-11-12 18:24 | 只看该作者
一张一张欣赏,一字一字品位。感谢山猫老师的辛苦付出。

点评

谢谢老菜农鼓励!  发表于 2010-11-16 08: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