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1226 于 2010-10-24 13:30 编辑
骑行25000公里的回顾
2009年10月9日,我的骑行总里程达到20000公里,2010年9月5日,骑行总里程达到25000公里。骑行这个五千公里用了11个月的时间。按照惯例,我将写篇小文章纪念又骑行了五千公里。
一.坚持骑行锻炼
对于我来说,有意识坚持骑行的目的主要在于锻炼身体。至于旅游倒在其次。我的生存状态不允许我花费太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用于旅游。
中国是大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单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可能就有一百多处。有人说,对于旅游,一要有兴趣,二要有时间,三要有金钱。中国军事医学院的前院长秦伯益退休后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才把中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跑了一遍。旅游的时候,他的妻子基本上是不跟他一起去的,原因很简单:他的妻子不喜欢旅游。普通人能把中国有名的地方跑一遍就不错了,更不要说到全世界旅游。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康熙大帝》的阎崇年,学生时代曾经骑自行车沿京杭大运河走了一趟。他自述这一次骑车旅行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影响。
兰州大学的一个教授,曾经被邀请到国家图书馆进行讲座。有一次他花费了一百多天的时间,骑自行车从北京一直走到新疆最西端的边境线。
英国有两个女大学生骑骆驼把丝绸之路走了一趟。这个教授的学生疑惑地问:“她们为什么不乘飞机?”教授评价说:乘飞机看丝绸之路和骑骆驼走丝绸之路,那感受会一样吗?
在坚持骑行里程积累的同时,如果自己能够骑车外出旅行,那将是一件梦寐以求的快乐事。
二.关于《骑行记》的写作。
我开始有意识地骑自行车锻炼不久,就开始写《骑行记》。每一百公里写一篇。目的在于对自己的骑行活动有些促进。我认为骑车锻炼和读书学习知识是一样的,是一个逐渐积累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从高中时代开始,每读一本书我都会记录下来,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很多时候我自嘲说,自己是个琐碎的男人。《骑行记》的写作只不过是琐碎风格的继续而已。
《骑行记》根本算不上什么文章。我也没有把它当文章来写,更何况自己本来也并不会写什么文章。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知识精英们对文学的垄断。文学的平民化如滔滔洪水势不可挡。
《骑行记》的存在,对我的骑行,学习知识和写作都是有促进的。因此今后还会坚持下去。
至于它的内容,可能还会天马行空,杂乱无章。我都没有把它当回事,别人有必要苛求吗?
三.不要让梦想成为梦想。
有梦想而无行动,梦想可能永远都是梦想。对于骑行来说,行动可能更重要。
长途骑行有什么用?很多东西是一种阅历。有阅历和没有阅历大不相同。
一个女孩子在她骑行川藏线的帖子上写道:“一生只有一次,一次影响一生”。很多东西真是这样。
时间金钱装备等等困难很多时候是可以克服的。关键在人的兴趣。不是照样有人骑二八大杠走遍全国吗?
四.布衣傲诸侯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之后,贫富差距的扩大是一种难于扭转的趋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穷人和富人恐怕要同时存在。
在古代,其实贫富差距更大。有些地主,土地绵延几个省。现在整个社会的财富多了,再大的富人能够占到一个城市的半条街就不错了。因此,现在的一些暴发户炫耀财富其实也有可笑之处。
财富增加了,人的压力更大了。对物的欲望掩盖了生活的本质。人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很多时候是迷茫的。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儒家一贯是鼓励人积极入世的。有人开玩笑说,孔子是最早的国家行政学院院长。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就是说,学习好了就去当G。孔子对当G也是急不可待,因此他说:“沽之乎,沽之乎。吾待价而沽也”。
市场经济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蓬蓬勃勃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财富的增加有目共睹。一个学者感叹说,上至胡书记,下至农民工,一个国家这么拼命搞经济的在世界其他国家还不多见。
“适者生存”。一个人既要适应社会,如果可能还要能够改造社会。这可能才算更高层次的追求。
邓伟人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其实生存才是硬道理。人类作为动物的一种,适应环境有它的残忍型。看看《人与自然》节目,弱肉强食是太普通的事情。人只有先生存下来,才能谈得上发展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但人除了他固有的生物性的一面外,还有他的社会性。很多时候,人除了单个的力量,往往还表现在组织的力量。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因此,人是不妨有一些物质追求的。何况很多人活在世上,并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他还有很多社会脚色要担当。一个敢于担当的人,体现了他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人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如果还能有一点精神追求,布衣也不妨傲诸侯。
五。骑行的发展
周口的骑行从2007年开始初具规模到现在,应该算有了长足的发展。西华县骑行发展的势头应该是强劲的。网上出现了很多骑行狂人。其实更多的骑行狂人倒不一定上网,或者在网上露面较少。
在周口,每天晚上有夜骑。每周六周日,象发班车一样会每天发出几趟车组。在西华,每天下午会有从县城到西华营镇的骑行活动。在大街上,已经很容易碰到三三两两的骑行者。
最主要的是西华已经有了很多真正热爱骑行的人。他们没有什么功利之心,骑行就是出于热爱。这是一股可怕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他们的带动下,热爱骑行的人必将越来越多。
在西华,我算较早涉足骑行的人之一。现在是早就落伍了。在2008年国庆节骑车去北京时,我和同行的朋友开玩笑说:骑行一趟北京,可以奠定在西华骑行界两到三年的地位。很多朋友有能力骑这么远,但他不一定有兴趣或者有时间骑这么多天。现在只不过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骑行时间和强度超过北京之行的,单单在西华又何止十个八个?
六.骑行展望
对于骑行和《骑行记》的写作,我是常常自我鼓励的。原因很简单,我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去,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半途而废。今后自行车会照骑,狗屁文字照码。自己说出的和没有说出的骑行梦想,也希望一个一个来实现。 |
|